一、《孝经》其书及版本流传
《孝经》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著作,被看作“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儒家十三经:《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查阅可用现在通行的中华书局版的《十三经注疏》)。
《孝经》《孝经》相传为孔子作,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孝经》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事实上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非常多。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孝经》被尊奉为经书,孔、郑两注并废。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但当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二、《孝经》的政治内涵
《孝经》全书十八章,分别为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纪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广要第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谏诤章第十五、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丧亲章第十八。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是为闺门章第十九。
《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指出,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以说将孝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少时孝敬父母,中年侍奉君王,老来有所成就得以立身。第一章是总章,已经表明了该书的用意:推崇孝道、教化人心。故而《孝经》以孝为中心,认为孝是德之本,肯定尊卑等级秩序,贯通孝亲和忠君,移孝作忠,体现了伦理孝道与皇权政治的结合。《孝经》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其中君王该做的就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以“孝”安抚百姓,使臣子能忠君爱国,以此防止犯上作乱,实现天下太平;而诸侯尽孝就要做到“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这才能长受富贵,永保社稷;卿大夫就应该服从先王之法,遵行先王之道;士要做得就是待母如待父、待君如待父;庶人要做得就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外《孝经》对孝治、圣治、纪孝行、五刑、谏诤、事君、丧亲等方面都有规定,其用意自是通过对孝道的推崇和倡导,教化人心,安定社稷。
三、《孝经》治国的政治实践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中国文学不可翻越的一座大山,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也批判过“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鲁迅认为曹操因孔融屡屡反对自己,以不孝的罪状将他杀了。他指出曹操以不忠不孝杀孔融,特别提到孔融的两个主张: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鲁迅的言语犀利,他就此产生疑问:既然曹操求贤时主张唯才是举,不计较德行,但为何这时又要用不孝之名杀人呢?
鲁迅鲁迅没有直接回答,但笔者冒昧猜想就是:曹操唯才是举不假,但目的是摆脱门阀世族的束缚,适应寒士兴起的形势,以笼络人心。至于其杀孔融,却又将忠孝搬出来,这就是集权、提高威信的需要。曹操虽终其一生没有废汉自立,却执掌大权,杀孔融不过是自己在政坛上平反的一步棋罢了。换作他人,为达到政治目的,该杀就杀,毫不含糊。可见,忠、孝只是权臣、帝王政治斗争中的一块遮羞布,是唬人的把戏,谁忠谁孝由政治实力决定,以孝治国表面上在推崇孝道,实际上包含着政治家深厚的政治野心在内,乃帝王的统御之术。
曹操而同样的司马氏篡曹自立,倡导以孝治国,也是在为其夺位不正开脱,并通过宣扬孝道以要求臣子尽忠。孝道是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倡导“以孝治国”而对“忠”避而不谈,这就是在收复人心,保卫社稷。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魏晋朝廷树立 “孝道模范”,古代《二十四孝》中,董永、江革、陆绩、吴猛、王祥、郭巨、杨香、黄香、姜诗、王裒、丁兰、孟宗等人都是汉末魏晋时期的人物,足足占了二分之一。
司马昭曹氏和司马氏以孝治国,维护其统治,部分的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而以孝治国还有一个成功的政治实践,那就是唐玄宗朝。玄宗李隆基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即《石台孝经》,以此实现其治国目的。皇帝亲自为《孝经》作注,不是作秀,而是在贯彻以孝治国的方针。唐玄宗提倡孝道想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就是整顿内部秩序,毕竟武曌乱政后皇室内部又有太平公主之乱,自己又是通过政变上位,提倡孝道对于安定人心、稳固统治是非常之必要的,唐玄宗的所做所为同样是“移孝为忠”治国方略的体现。此外,《石台孝经》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帝王作注的文物,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国宝级文物。以孝治国这一点玄宗本人除了注《孝经》,也付出了其他的实际行动。他刚继位时就和兄弟宋王、申王、岐王、薛王、豳王同住,枕一个枕头,盖一床被子,寓意兄弟齐心,皇室和睦。又在皇宫内设五幄,诸王各住其中。虽然被离经叛道的李贽在《史纲评要》评价为“近儿戏”,但确实对于诸王和睦、皇室安定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玄宗时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玄宗朝的统治相对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良好,与李隆基倡导 “孝治”所形成的浓厚孝文化气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唐玄宗 《石台孝经》节选 西安碑林博物馆恩格斯有言:“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故而《孝经》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政治目的和阶级意识,是当时政治生活的生动反映。《孝经》所提倡之孝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女对内要孝顺父母,对外要尽忠于君王,深刻地体现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以孝治天下”在古代是君王治国的策略,但在今天推崇孝道,子女关爱、孝敬父母还是非常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