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名词是我听得到课程学习来的。“元认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对认知的认知。“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
今天想要写写这个话题,源于今天一朋友对于这边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超级配合,有问必答这些现象的赞美,她说,她特别喜欢孩子们这种响应。感觉他们什么都学会了。后面的一位补了一句,尽管这是个假象。
我的理解是,孩子们这种现象属于完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边英语课堂上绝大部分英语老师的操作方式是领读,领读后问会读了吗?得到一个非常整齐划一的回答:会了。然后抽同学读,绝大多数都是读不了。但是人家是用“会了”的状态读不对的发音:理直气壮错读各个单词,声音嘹亮地。
“迷之自信”,是邓宁—克鲁格效应的第一层。有人解读为虚心使人虚心,落后使人骄傲。孩子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状况,这是个事实。反馈这个不好的消息给校方,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呢?
读到得到万维钢老师有一讲有关这样子的故事,
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 想想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你满怀关切之意,告诉亲友一个坏消息,结果他对你产生了敌意。思考一下后,换个方法。
邀请一个专业的学科领导一起去观这个班级的差不多整一天课后,我们同时发现不是一个学科老师的问题,是所有学科都这样向她讨教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领导说,的确,孩子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考试分数均分20%后,他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觉得题目不对。 又约另一天,找到同级几个同学科老师们,一起探讨为什么上课让别人感觉他们都懂,而考试确都不会呢?老师们异口同声,学生基础太差。施教者自己(包括在岗位上上课的领导们)都没什么办法。
施教者补齐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以坚决果断行动推动学习力,是不是当务之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