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干了一件大事,7个人讨论了四个半天,拟定了中心的奖金发放草案和考核细则(以下称之为草案拟定)。主体内容包括月度考核、年度考核两大部分。设计中,每月评分,再将月度评分汇总成年度评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然而交付给小Boss时,将年度考核变成了重大任务的完成了。也就是彻底打破了月度与年度的评分与考核的体系,让月度评分与年度考核成了4页纸的文档。
跳此具体事件,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4页纸的文档,有必要花那么多的人那么长时间么?
一、目标是什么
初始的目标是制度中心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完成几页的文档,完成一项任务。小BOSS想法是什么,不明说,无法正常沟通,一堆人只能靠猜。建立制度和完成文档有质区别,目标的差异,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白废的。
很多时间,小BOSS其实没有想清楚想要什么,达到什么的结果,却以仗自己的位置,大发雷霆,让人不知所措,没有明确的方法,没有明确的需求。然而,任务我们又不得不去接,那么这个过程中,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尽最快拿出初版,供他们指点江山。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挖掘出真正的目标任务。
二、原型的意义
草案拟定工作开展过程中,7个人聊得很High,时而高谈宽论,时而争执不休,时而又家长理短,每向前写上一条,都会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回顾一下,感觉效率太低,不论最终能否作用于中心的考核之中,归根结蒂,它就是几页纸的文档。多个人一起写文档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比较高效的处理法应该是,由一个人草拟一个初版,再分发给参与拟定的人员,分别编辑修改,再讨论,形成最终版本。
初版,原型、草案,是大家共同交流、批判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办法将与会人员集中在同一个思维空间中,人的思维是发散的,而且很多人在与会之前,忙于其它事件,并不没有真正思考过要讨论的问题,与会过程中才会进入思考状态。因而,初版,在讨论之前,发放给与会者,让他们在与会之前,把意见想好,再进行讨论,才会有依据,效率才会更高。
三、任务分解
大体可以将草案拟定过程,划分为设计期、详细设计期、编写期。设计期需要完成了大方向、基础原则、涉及范围、涉及要素等内容。详细设计期则就具体的条目涉及内容的考量。编写期更注重文字的优美、用词的准确等。正确把握工作的时期,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够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草案拟定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然而在最终的成果中却缺少了项目资金的发放的基本内容,这是设计期没有做好的问题,一开始就落脚在详细的编写上。
在我们的软件研发过程中,亦如此。数据中台节点的研发时,虽然只是两个人的讨论与协作,同样会存在效率提升的问题。
设计期:应用场景,前台要达到什么效果,后台要实现什么功能?整个的技术框架、思路是什么?
详细设计期:有哪些需要考虑的问题,界面有哪些要素构成?有那些关键字。
原型设计:通过控制台程序,打通技术点,获取服务列表、获取服务的字段列表、用户权限认证、数据获取等。
节点实现:界面实现、界面交互类实现、序列化字段设计、多线程跨页数据获取、数据结构化、节点图标绘制等。
四、团队节奏
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多人协作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做事件,把事件做完做好,更重要的应该是考虑如何做事件,如何提高做事件的效率上。将任务设计成若干阶段、若干个里程碑的时间节点,再立足不同的阶段,详细思考阶段目标是什么?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产出是什么?最终才能如期完成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里程碑,DeadLine是多人有效协作的基础,任务不能无限期进行下去,必须有终止时间,使得团队保持节奏向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