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地震统计面面观

作者: 地学小哥 | 来源:发表于2020-03-16 08:07 被阅读0次

    内容摘要:地震时空活动变化可以反映很多问题,如果把全球的地震发生位置,点到地图上,大家可以发现在很多大陆和海洋的边界地区地震的发生最密集,对,这就是板块边界。因此,要给地震分个类,可以分为板间地震和板内地震。而所谓的板内地震,画出来就没有那么多地理上的规律性,今天的故事,我们就从如何通过可视化手段,来看看地震发生现象这个问题。

    1、地图模式

    如果你是地球科学工作者,我想大家对下面这类图都不陌生,一张地图作为底图,把地震震中点上去,地震大的用大点,地震小的用小点,密密麻麻的(图1).

    图1 地震分布图

    除了看多了会有审美疲劳外,大家是否想到过这种千篇一律的做法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地震的发生在空间上是不均匀的,一般发震的地方都有断层或活动构造,断层与地震,就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

    如果从统计角度去研究地震,我们仅看一群鸡下多少蛋并不够,更重要的是盯住某一只鸡,万一这只鸡下个双黄蛋,这可能就是大事件,如果将鸡比做实体对象,哪从一群鸡中找到那只可能是离群的(Outlier),则非常重要。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图1中画的点点虽多,我想谁也不会拿这种图去较真的分区的数数,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本文尝试探讨一下。

    2、实体对象有那些

    上面我们提到了,板内地震的发生在空间上不规律,与构造有关,同时一段时间的地震数量多少也是评价这个地区构造活动性的关键。以前,我们分很多地震带,分别研究地震带区域范围内的地震数量和活动规律。

    最新的构造和震源区划分方法,可以从“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中找到答案。如果画到地图上,就是图2这样。首先,我们看蓝线的全国地震构造区(为什么这么分?当然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本文就不掰扯了,推荐大家看看2016年5月1日地震出版社出版的《话说第五代地震区划图》)。

    图2 那些实体单元更危险

    好如果我们将图2中的地震构造作为研究的实体对象,或者看成是上文说的,那么从这群鸡中找到出现异常的就是首要任务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从能否从可视化方法上做一点小改进。

    3、地震空间分布可视化

    承接上文,我们知道地震活动是不断的再变化,今天和昨天不一样,今年和去年也不一样,对现有的固定的地震构造怎么给盯好了?会有比看地图更好的方法吗?

    下面我们做个尝试,如果按照图2的地震构造分区,将地震目录重新统计一下,再用一种叫Treemap的方式来画出来,如图3所示。

    图3 按地震构造统计

    解释一下,图3中,每个矩形块表示一个构造,矩形块的面积大小与该构造中的地震发生数量成正比。地震越多这个矩形块的面积越大。面积最大的是台湾东部地震构造区,哪里其实是被一个板块给碰到了,天天地震不太平啊。

    再看,图3中每个矩形的颜色,都是蓝色但是深浅不一样,颜色与这个统计实体内的最大地震震级相关,越深代表越大。

    那么再看图3,我们一般认识,哪里发生地震数量多,哪里应该也最可能来大大地震对吧。但是,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右下的小蓝块,上面写了一个“天”字,面积小,即地震数少,但震级很大呦!对这个天即是天山构造区,从这个地震目录上看这个位置值得注意喽,典型的outlier。

    而图3中右下角的小矩形因为面积太小,看不到了,不急我们放大一下:

    图4 右下角放大后的样子

    大家再看看哪里更蓝啊,那要赶快跟踪一下喽,研究一下看看有啥新的发现。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不光是从构造角度出发,还要考虑行政区内的地震安全问题,那也很简单,以行政区为边界,再画一张图,如图5:

    图5 按照行政区统计地震数量

    图5能看出什么呢?我想最直观的可以说:新疆和西藏地震数目是最多的面积大,但是甘肃虽然少,可是最大震级很大,要提前防范啊!如果每一年做这么一张图,回顾一下去年的情况,再可以和历年平均对比一下,是不是简单但相比地震全点到地图上是更有说服力呢?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你图2中,那些带颜色的潜在震源区还没有统计啊,当然方法也是类似,流程再跑一遍就出来了。

    图6 潜在震源区地震统计

    图6能看出啥,先找最蓝的,图中中上位置那个“海”字,对这就是海原震源区,地震数少,但震级大。这个实体对象数量太多,小块看不到字啊,别急可以放大,如图7.

    图7 潜在震源区放大统计图

    图7中的故事大家可以自己来讲了吧!

    ps:本地震目录统计的是1970年-2014年期间中国大陆M4.7以上的地震,地震目录不同,故事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4、地震时间演化可视化

    上面说的地震都是按照空间统计的,那么从时间演化上有什么故事呢?有人说,在图1上面把红点的颜色表示时间,做个过渡呗,即使你做了仍然还是很难一下开出所以然来。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好,我们试试下面这个可视化方法:

    图8 地震时间演化Sankey图

    解释一下,怎么看图8。这是按年度划分,将每个构造区的地震数量按照年度分类
    左边表示年份,右边表示构造区。而每个年份后边线条粗细与右边构造区的地震数目成正比,每一个年份矩形的高矮与这个年的地震总数量成正比。

    这个图名字叫Sankey图,是用来表示流量的图件,从左到右,地震数量不变,只是对应的统计实体有变化,你能从中可以看出很多有趣的现象吗?小哥看到的是在2014年,阿尔金和台湾东部地震构造区地震活动性较强。

    那这些构造与每个行政区都息息相关的,能再流出来一层吗?回答是,当然可以。

    按照流量不变原则,可以画一个三层流向的,如图9。

    图9 三层Sankey可视化

    恩,看上去有点乱啊,明眼人会注意到怎么还有一个未知构造带,未知省份。其实这就是统计中的流量不变原则起作用了,地震目录中每个地震都可以归到某一年中,但是构造区很省份的边界是固定的,那些落到外面的地震也要统计啊!

    图10 选择某一个节点的可视化效果

    如果选择某一个构造,图中可以高亮显示某一个路径,龙门山-四川-2008,大家想起了什么吗?对汶川地震... ...

    同样,如果你对构造不敏感,那也可以按照省来统计,如图11所示:

    图11 地震活动按省份统计

    简单解释一下:2011年地震数量最多的就是新疆,但是2014年总的地震数量明显比前面三年的多。当然省份后面还可以继续划分,市县一级一级来,最终你遗憾的是屏幕太小了,嗯嗯

    一句话总结:从统计角度认识地震活动规律,看似简单,但仍然可以有所创新,本文将大数据分析领域的两种可视化方法进行了应用,对你有没有一点启发呢?有人说“一张图胜过千行字”,我相信好的方法总能给人一些新的启迪,而科研也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7_地震统计面面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og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