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以技术孵化驱动业务系统建设,应该算是我们开展该工作所坚持的初心。几年来初心驱动我们持续通过最新的IT技术落地应用来推动预报业务信息化。因为,无论是预报指标体系建设,概率预报模式建立都是期望更加客观地通过模型来对未来震情做出判断,而要想让最新的模型和科研技术转化为行业应用,没有IT技术来支撑是无法实现的。今天我们谈谈地震会商技术系统建设的几点想法。
1、系统设计目标
地震会商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需要融合不同的技术手段,但核心要务是要服务地震会商业务发展。在开发模式方面,通过构建一套自动化高级语言,打造统一的平台系统开发标准,采用敏捷式开发模式,快速实现业务需求和适应不断的需求变更。
我们计划研发一套可以在服务端(云端)运行,结果推送到任意移动终端的软件基础框架,系统设计遵循以下目标:业务与IT技术分离,打通数据管道,自动化数据获取与异常跟踪,智能化查询和应用。其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全面的自动化。
2、孵化期模式
在建设与发展初期,通过技术培训方法,培养系统内既懂业务又有开发热情的青年骨干分析预报人员参与建设。通过培养“开发者”模式,建立一套可以用于分享开发经验的开发者社区系统,并建立一套具备可以分享业务流程实现方法的“地震共享平台”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经过认证的开发者还可以进一步获得云平台计算资源等服务。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开发者团队,打通各种数据流通道,实现数据获取的自动化,让数据到信息的转化更加快速、便捷,对于优秀的开发者应给予更多支持,让其有动力推进科研型成果到实用化技术的快速孵化。
3、发展期模式
在建设与发展中期,注重引入各学科经过认证的成熟模型方法到平台系统,开发基于多种观测资料的数据同化处理技术,加强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引进吸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度参与震情会商,同时强化会商技术方法的严格检验,既重视回顾性检验、更重视前瞻性检验,努力提升预测预报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让模型方法的应用,对于分析预报人员在使用上零成本,让人类的“性智”与计算机的“高性能”实现有机结合,利用该平台系统可以快速验证各种定性分析思路,通过改进模型参数又可以快速测试新想法、提高分析预报人员对震情的认识水平。
4、成熟期模式
在建设与发展后期,形成覆盖各级会商业务和学科之间的“流程体系”,开发者团队快速处理各种业务逻辑变更和承担系统运维任务,建设重点是全面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语义识别和意图分析方法,来匹配用户需求和流程应用,实现具备交互式能力的自动化向智能化平台系统的转变,全面实现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发展目标,让会商技术系统成为预报人员的智能助手。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服务模式都在转变,不能适应发展的传统业务势必会被淘汰,软件开发也是一样,基于场景式的软件设计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基于功能式的软件设计。有了数据和信息如果不能转化为用户服务也将不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
用互联网思维升级地震会商传统业务服务能力,实现地震预测业务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和新型地震会商方式,地震分析会商技术系统将提供实验性的现代化技术平台,提供地震行业“互联网+”模式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5、运维期模式
系统建成后,各业务单位预报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日常数据处理、会商和科学研究;
各学科的科研人员发展和提出的地震分析会商技术方法可以依托该系统实现生产环境测试,成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列装检验的平台;
通过系统提供的共享平台,预报业务人员可以实现高效的成果交流和分享;
在服务层面,地震分析会商技术系统可以提供开放的接口,允许更多地震科研人员、关注地震预报的社会力量,在该平台上开展地震科研和创新工作。
期望:
借助零编程、可视化的业务流程设计理念,共同打造由业务人员参与建设、敏捷式开发与共享,具有 “宽平台、厚技术、微应用”特性的地震预报业务核心平台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