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天气晴
千年前的江南小镇,春雨如落英般缤纷飘落,亦如人纷乱的思绪飞扬。一个祭祖归来的游子,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独自落寞着,惆怅着……
作为晚唐诗人,杜牧对那个充满变数而又危机初现的时代有着一种特殊的忧患与失落,恰逢春雨凄迷的黄昏,一个人失魂落魄,行在异乡的小路上。
诗人又是多么幸运,徘徊之际得遇天真烂漫的牧童,牧童的随意一指,便指出了一处明朗欢快的方向,这正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越无忧的竹笛,穿越天空中无边的落寂,慢悠悠的老黄牛,似乎也在坦然然地预示着什么… …到底是什么,诗人没有说,那些绮丽美妙都含蓄在篇诗之外,全凭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己去寻求领会。
杜牧只将我们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才是诗人和我们的共同享受,亦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古人曾说,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和谐圆满,景象生动清新,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由儿童来读这首诗,特别能展现那种清新自然的美感,尤其是表演读。扎着羊角辫的小孩儿,一板一眼地朗诵着,声音清脆悦耳,无一丝断魂的凄迷,似雨后的小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顺手一指,把人的思绪也指得浮动飘摇……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2844/98207e9ad6e5c982.jpeg)
此时,我所在的北方,空气中带着丝丝的阴冷,光秃秃的树干浸在迷朦的天色里,亦不知乡关何处,今昔何夕……我只一个人,在无边的空寂里,默默地想起了母亲……
昨晚又梦见母亲了 ... ... 她就站在不远处,冲着我温暖地微笑,不说一句话。我兴高采烈地向她跑去,心中满是喜悦的泪花。可是,我们面前总隔着一些浅浅的水洼,我怎么努力,怎么努力,也走不过去——我够不着妈妈 ... ...
算来母亲过世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而记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夜晚。偶尔梦回的时候,泪水也总是蒙住了双眼,伤痛,倔强地留在心底… …那一刻我曾恍惚,仿佛看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却看不清晰。
我知道自己不该如此固执,不该总是在无人的夜里肆意地流泪。我知道,当春风吹过原野,便有一种绿意在大地上升起,日渐葱郁。我知道心绪不该如此沉湎,生活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正如那扬着手的“牧童”,以及那些朝气蓬勃的生命……
还是将无边的沉痛深深地埋在心底吧,然后,换一副明快的心肠,微笑着对生活举一杯淡酒,浅浅地问一声:
——晚来天欲雨,能饮一杯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