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留意到一个现象,孩子对于快乐的追求是那么的简单直接但是却直达内心。
我有一个3岁的儿子,非常的可爱(但凡做妈的都会觉得自己的儿子可爱),由于从小在上海出生,上海长大,但凡出门都是开车或者打车,偶尔做一次公交,孩子特别的兴奋。以至于每次我要带他出去玩,他都嚷嚷着“妈妈,我们做大大的公交车好不好?”。
更夸张的一次是我们先上的出租车,骗他说,要做出租去到公交站点,结果中途他睡着了,醒来了之后看到已经在家里了,气愤委屈的哭了好久,怪我们没有带他做公交车,任凭我们怎么解释都没有用。
每个月,他的玩具都会增加很多,可是玩不了多久,就没有了兴致。细心观察,你会真切的感觉到,他最快乐的时候不是买了什么新的玩具,吃了什么美味大餐,而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那些在大人看来甚至有些“弱智”的游戏。抑或只是和小朋友的一起追追赶赶,上上下下的打闹就足以让他兴奋很长时间,两只眼睛里面散发出来的光芒让你很是满足和感动。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二
记得最近有篇爆文里面提到一个概念“阈值-”
阈值又称阈强度,是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当一种行为更难于释放时,就是阈值提高了,当一种行为更容易释放时,就是阈值下降了。
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在上个世纪,女人旗袍坐下时偶尔可一瞥的白花花大腿就可以触发老夫子们的欲念;阿Q同学和小尼姑对话两句就能爽上三天。可是100年后,看着满屏的器官进出,很多人居然会叹上一句:没意思。这是时代的变迁,是阈值不断上升的最好佐证。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释迦牟尼本是个印度的王子,一出生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其父为其修筑春,夏,冬三幢宫殿,为其选来印度最妖艳美丽的女子来取悦他。甚至将城内所有的老弱病残都赶到“新城”,不让他目睹生死悲痛。可是他一点也不快乐。
他一出生就享受物质的极大满足,导致他的阈值高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世俗的一切无法使他得到满足,只有离开世俗创造佛教去了。
中国的贾宝玉,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最后也一样看破红尘, 做和尚去了。
而好玩的是,真正自小出家的人却未必能忘却世俗。所以《水浒》里会有潘巧云与淫僧的那段。
盖因为自幼出家的人,从未享受过世俗的快感,所以阈值很低,一点就着,能大彻大悟的慧根人士,往往反而是富家子弟,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
《未来简史》里面关于快乐提到,在大约2300年前,伊壁鸠鲁就曾警告门徒,无节制追求享乐带来的很可能是痛苦而非快乐。
几个世纪前,佛教甚至还有一个更激进的主张,认为追求快感正是痛苦的根源。这种感觉只是一种短暂且毫无意义的感受。得到快感时,我们的反应不是满足,而是想得到更多。
因此,不论我们得到多少幸福,兴奋的感觉,都永远无法满足。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人类该做的并非加速,而是放慢追求快感的脚步。
佛教认为,我们可以训练内心,仔细观察各种感觉是如何产生及如何消逝的。看透这些感觉的本质。
而现在的科学研究和经济活动则是不断的提高渴望,追求快乐。
每年研发出更有效的止痛药,新的冰激凌口味,更舒适的床垫,更令人上瘾的手机游戏,好让我们在等公交的时候连一秒的无聊都无须等待。
未来还远远不止,似乎21世纪的第二大议题—确保全球的幸福快乐,就是涉及再造智人,让人可以享受永恒的愉悦。事实上,这是努力在把自己升级为神啊。
四
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的讲师,享有很高声誉的泰勒·本-沙哈尔坚定的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经常讲一个叫做“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
没人告诉他,学校,可是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利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
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各项运动,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
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者升值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立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
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范。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
做“忙碌奔波型”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好了,听完这四个小故事,你一定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愿你我能明白这些道理,少走弯路,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快乐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