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过去了,比较开心的是,这一周我开始写日记。一部分日记关于《最小阻力之路》这本书的感想,一部分是关于工作的思考。扒一扒自己本周写的日记,我能感觉到自己已经对这份工作失去了内驱力。在4号日记中我写过,我想要的是读懂一本书的踏实感,这种踏实感比做好业绩,处理好工作的事情更有成就感。
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我的日报写得更有效率,也不再会在乎细枝末节。这让我每天晚上可以腾出一两个小时时间处理工作之外的事情。除了日报之外,我也试着给自己设定工作计划,这样可以保证自己10点之前就把工作和日报的事情处理完,基本上不再把工作带到家里做了。
虽然这样做了,但是周六和周日还是架不住出现问题。例如昨天马卡乐图片问题,今天梦多多图片和外网下架的问题。当我遇到问题,我常常会非常激动,会想着直接离职罢了。可是先抛开离不离职,我能看到自己处在一种摇摆的结构中,无法逃脱出来:被工作烦到了想要离职,会花时间准备简历;过了两天顺利的生活,压力舒缓了,又忘记准备简历的事情。我似乎把找工作当成了逃脱当下的一种手段。
如果用书上的内容来分析,这种摆荡的结构是因为自己处在“解决问题”的思维层面,而不是“创造”的思维层面。我应时刻问自己的一句话是:我想要创造的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似乎能听到内心的一些声音,写出一些东西分享给大家,或录制播客表达一些超前的想法。这些声音很小,但既然被我听到了,为什么不先实践起来呢?
在想到写书的时候,我想到了《原则》这本书。我感觉这本书的逻辑比较符合我当下的思考方式。我不是要读《原则》这本书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我应该用写《原则》这本书的视角来对待工作。现在工作压力大,每天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为什么不去思考下:我要用什么原则来提升自己,来避免之前出现的问题,来获得更大的进步呢?
现在能想到的原则并不多,但是今天出现的问题至少让我开始反思,问题出现就说明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去复盘工作,反而是获得新知的一件事。但是通过最近几天的思考,我发现有几个原则蛮重要的,我应该把这几个原则写下来:
1)不要预设别人是有情绪的。
预设别人是有情绪的,就会为了迎合这种情绪说出些不一样的东西,不能直接讲到问题点,这是导致沟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跟领导沟通的时候,经常会预设领导会责备自己,不敢真实表达问题和解决方法。如果预设供应商是有情绪的,自己也很难去保证理性地沟通,不敢诚实地把自己问题讲出来。只要抱着理性解决问题的心态,很多情绪都可以先让一让路,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更高一些。
但是,我为什么会预设别人有情绪呢?也许是害怕被别人拒绝,担心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如果深层次思考,会不会是内心已设定了我不值得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赏。会不会是小时候有过什么经历,获得的总是拒绝呢?人活着的最大意义是,看到内心的怕,然后有勇气去面对它。
当我不敢跟品牌方,跟领导沟通的时候,能够想到内在有个一直得不到肯定的小孩子,这个小孩子记忆设定是:沟通是没必要的,我得不到想要的结果。面对固有的想法, 真的可以通过《零极限》的方法做清理,对着它们默念:“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四句话。这应该是更舒服地贯彻这个原则的方法。
2)自己的deadline要比公司要求的deadline更提前
我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紧急的工作积压在一起,自己一直被工作赶着走。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自己的deadline比公司要求的deadline提前。提前把事情做完,才有时间腾出时间和精力对结果做修正,也有时间应付各种突发的问题。
如何把自己的deadline提前呢?抛开各种书上的理论,最简单的方法是今天把明天的工作预演一遍!想一想明天会有什么问题冒出来,会有什么问题处理不完?然后在今天把这件事处理掉。这个原则说起来很简单,但大脑会很不听话。它一定会感觉明天事情明天干就好了,为什么要今天做呢?改变思维习惯都是很困难的,因为难,这件事反而有趣了许多。
我想起来小时候自己经常会拖延。暑假作业在最后几天会熬通宵做完,这些记忆一直在我脑海里。先享乐再做事的思维也留在我脑海中。在实践这个原则的时候,我可以用《零极限》的方法来做辅助,对这些记忆默念那四句话,也许会有很棒的效果。
通过这周发生的事情,我发现自己更愿意创造一些东西。这些文字就是创造出来的,两个原则是创造出来的,当下的状态是创造出来的。看到自己有这么巨大的创造力,对未来的担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少,对未来也更加有信心了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