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分钟商学院》(个人篇)

《五分钟商学院》(个人篇)

作者: 王家胖丫头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18:29 被阅读1133次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是重要的思维转换。积极主动,帮我们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让选择负全责”;以终为始,帮我们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在采取行动之前,先用心智创造结果”;要事第一,帮我们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让次要的事情为更重要的事情让路”。

商学概念是知识,一学就会,立刻能用,而习惯是技能,甚至是态度,需要不断刻意、刻苦的练习和感悟。但是习惯是对人的底层操作系统的升级,就如同要拉动更大的车,就必须更换更大功率的引擎,它们对人一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商学概念。

第一章 高效能人士的习惯

4.以终为始

建一座大厦,首先要想好大厦的高度、内部结构、外部结构、景观之类的,画好图纸,之后按照图纸施工。不能说兄弟们跟我上,开始搬砖垒墙,最后建成什么样自己心里也没数。第一次基于心智创造的图纸是“终”,第二次创造“始”是基于第一次的“终”。要以终为始,才能成事,否则是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

第一,确定目标。(三个猎狗追土拨鼠,土拨鼠钻进树洞,之后跑出一只兔子,兔子爬上树,在树枝上没站稳,摔下来,砸晕了三只狗。这三只狗忘了最初的目标了)

第二坚持原则。(有人要把《5分钟商学院》从5分钟延长到20分钟,还有人会要求20分钟变回5分钟。要有自己的原则:最少时间掌握最透彻的知识)

第三、做好计划。(阿蒙斯科特的南极较量,一组在类似的地方生活后再去,用狗拉爬犁而不是马拉,因为马出汗,冰天雪地就冻住了,每天规定不论天气怎样都行进30公里,另一组随随便便就去了,马拉货物,果然冻住了,天气好多行进一些距离,天气不好就休息。自然的第一组获胜了)

5.要事第——我不忙,只是时间不够

主动干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专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在它变得紧急之前处理完毕),让自己“忙,但不焦虑”。

减少“重要且紧急的事”,重要,不能不做;紧急,必须现在做。兵临城下,迫在眉睫,能不焦虑吗?解决关键是减少“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Eg.消防队疲于奔命,救火之外检查救火设备、老化电路、易燃物等,逐项改进,排除隐患。一开始工作量大,效果不明显,过一段时间之后,火情真的减少了,于是有更多时间排查,火情进一步减少。最终,消防队主要工作变成了防火,而不是救火。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是焦虑源,立刻动手做,完成一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下周要提交的投标方案、追赶本月的销售指标、在重大论坛发布的演讲文稿)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每周检查项目进度及风控点、招聘优秀人才,常规性拜访客户、和合作伙伴座谈、拓展自己的人脉)因为不紧急常被一再往后推,直到变得紧急。比如项目风险像雨后春笋一般浮现出来,疏忽沟通,客户转而投向了竞争对手怀抱。

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新邮件、手机里各种通知,可不参加的活动。关掉邮箱、手机,不参加活动:我就不去了)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和同事八卦、追剧、应该戒掉)

不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把其限制在15%以下,这样可以把65%-80%的时间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并因此得以把焦虑之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达到“忙,但不焦虑”的境界。

6. 双赢思维——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怎样锻炼双赢思维?

第一,鸡的境界是“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要输”。

这种价值观建立在稀缺的心态上,崇信“你多吃一口,我就会少吃一口;你吃饱了,我就会饿死”,从而让别人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第二,雀的境界是“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

如果你买我的东西用得上,挺好,如果用不上,也不关我的事。

第三,鹰的境界是“你我都要赢,要不就别干”。

这样境界建立在充裕心态上,对于那种“因为你损失,我才获益”的合作方式,即使放弃,另一方不会饿死;但如果极力促成,那就相当于在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实际上也损害了自己在其他合作伙伴,甚至亲戚朋友心中的情感账户。这样自己的路会越走越窄。

7.先理解别人,再被别人理解——知彼解己

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随便一个话头,都能谈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的给出建议。A.好为人师型,“你应该……”B.价值判断型自传式回应,“你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实”……随便下判断,给定论。C. 自以为是型。“你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妄断别人的动机。D追根究底型。“为什么你一定要……?这么做有意义吗?”

自传式回应,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阻碍自己听,也阻碍自己理解别人,一定要戒。

第二,移情聆听。

把心放在对方身上,先感受对方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

方法:A 重复对方话里的几个字作为回应,这会帮你和对方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

B 接着,你用自己的语言,重复总结对方的表达,“我猜你现在的感觉是……”“你的意思是不是……”,这会帮你也帮对方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C 然后,你可以呼应对方的情绪“你当时很愤怒……”“你觉得很痛苦”,这会帮你和对方感受到,你已经进入到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绪

D 你在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此时,你和他就站在一起了。

你会发现,有时候根本就不需要提建议了。

8. 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统合综效

除了“非此即彼,你多我就少”之外,试试找到共亨的目标,通过创造性的合作,找到“1十1 > 3"的第三方案。

大雁南飞,一字、人字形编队是为了飞行更省力。大雁扇动翅膀时,会在后方带起一股上升气流,紧跟的后雁因此飞得更快、更省力。带队的头雁飞累了,后雁还会接替它的位置,轮流休息。这种编队飞行的雁群,飞过的距离比单只大雁能飞的距离要长73%。这就是通过创造性合作,找到“1+1>3”的第三方案。

从合作到创造性合作的秘诀是:找到共享的目标。

瞎子看不见路,瘸子走不了路,以走路为共享的目标,瞎子把瘸子背起来,瘸子为瞎子指力一向,大家就可以去到很多地方。

线上和线下共享的目标是“更多流量”,淘宝店某品牌在线下开展“千城万店”计划。

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共享的目标是“更高效率”,烤红薯都接受微信支付。

9.不断更新——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优秀习惯的养成,无法通过“吸星大法”瞬间获得,需要通过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不断训练,用时间持续积累。

吸星大法违反了“时间律”,用时间换来的。花一亿元也买不来骑自行车的技能,但花三小时练习却可以掌握。习惯,就是符合时间律的典型。花再多的钱都无法瞬间获得好习惯,只能用时间换。普通人只有用时间,才能把优秀变成习惯。

10.习惯

行为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5%是源于逻辑(非习惯的)的,而其他95%的行为都源自直觉(习惯)。这基本上意味着,是直觉(习惯),而不是逻辑,决定了我们的一生。要把逻辑上认同的东西训练成习惯,然后用习惯来指导一生。

养成一个好习惯,就相当于把一个正确的逻辑写人反射脑,从而让自己在100%的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时,我们不但在“做自己”,而且还成了“更好的自己”。

找一件确定要做的事情,然后在未来21天中,养成习惯。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把思考脑中的逻辑,变成反射脑中的习惯;帮助我们从狭窄的5%,跨到广阔的95%。


二、高效能人士的素养

1.时间颗粒度——反映职业化程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王健林是15分钟,盖茨是5分而大部分人是1小时、半天,甚至一天。恪守时间,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为什么很多人不守时?因为他们的时间颗粒度过于粗犷。

比尔盖茨来中国时,行程安排人员要提前反复测量从电梯口到会议室门口要走多少步、几秒钟。当天每个办公室都坐着一位等待比尔盖茨握手、签字、合影的重要客人。盖茨来了之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握手、签字、拍照、离开,几乎分秒不差。

王健林工作忙,如果说见某个人,讨论某个主题,他会说安排15分钟的见面吧。超过15分钟,他是没有那个时间的。

要接受别人的时间颗粒度,别人不回你邮件、微信,来北京不顺便去天津看你,

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检查一下,你平时约人开会,一般会占用多长时间。如果通常是半天,那么你的时间颗粒度就是半天。如果是一小时,那么你的时间颗粒度就是一小时。如果是30分钟,那么你的时间颗粒度就是30分钟。

宁向东讲过,管理者不要总打断员工工作的过程,发个微信说个事,再发个事说个事。

人进入工作状态是需要时间的,刚开始比较慢,进入后会状态很好,累的时候,状态会差一点。频繁发微信,会迫使员工从工作的专注状态出来,看一眼微信,原来的工资状态就被打断了重新再进入状态是需要耗费能量的。

4.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事实,是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遇到不同观点时,不要面红耳赤,要学会说“有趣”,接受彼此的不同。

观点只要符合两点,就没有对错之分:第一,不违反事实;第二,逻辑自洽。如果有人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是无可辩驳的正确,任何与之相悖的事情都是错的,那么他就是在商业世界中持有“地心说”,而不自知。职业化的基础,是尊重;尊重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接受不同;接受不同的基础,是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

观点,eg,有人说iPhone是最好用的手机,这个是观点,不是事实。你可以问他为什么这么认为,他回答:因为app最多啊!”这说明在他的认知体系里,APP多的就是好手机。要是你继续问:“为什么APP多的就是好手机?”他可能会惊讶地望着你:“这是共识啊!”这说明他是个“地心说”患者,认为自己的道理,就是世界运行的公理。

如果你硬要纠正他“你错了,iphone太封闭了,系统开放的才是好手机”,这时候,你就和他一样了,也变成“地心说”患者。这么争来争去是争不出结果的,因为你们争论的不是“iPhone是不是最好用的手机”,而是“到底什么样的手机才是好手机”的认知体系,但其实只要双方的认知体系不违反基本事实,又能逻辑自洽,也就是能自圆其说,就永远不会被对方说服。

那么,与之相反,有哪些行为是非职业化的表现呢?

第一,失信。

这事包我身上,第二天全忘了。或者做超出自己能力的过分承诺,都是职业化的大忌。

第二,迟到。

两人约好见面一小时,你迟到了15分钟,以为没关系,能剩下的45分钟谈完准时结束。事实上,你以为这1小时是你的,15分钟扔了没关系。但这15分钟不是你的,如果45分钟谈完,省下的15分钟,对方一定有比等你更重要的事可做。

第三,劝酒。

劝酒、服毒、投名状,都是服从性测试,是商业文明不健全的时候,用来建立信任的手段。“你喜欢喝,就喝;我不喜欢喝就不喝”,而“我不喝就是看不起你”,这样的表达没逻辑。

第四,打扰。

一个陌生人找刘润帮忙,先发了条微信说“我是创业者,有个项目想听听你的意见需要建议”,刘润没回;再等一会,他说,“刘润老师能回复一下吗?”,没回;接着,对方又发“刘润的建议很重要,希望能得到支持”,刘润还没回;又等了一会,对方生气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计划、任务、优先级,甚至自己的困惑。如果别人正好有空帮到你,你可以选择感激。但如果别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能帮到你,也不要觉得这个世界伤害了你。


第三篇时间管理

2.让大脑用来思考,而不是记事—GTD(Get things done)

想摆脱因遗忘而产生的焦虑,最重要的秘诀是:把所有的待处理事项全部从大脑中清除出大,让大脑用来思考,而不是记事。这套方法有三个核心:收集、处理和回顾。

第一,收集。

收到的邮件,好的文章,微博,浏览器上看到新闻,阅读笔记及灵感都可以用印象笔记。

第二,处理。

在电梯、出租车、等飞机一切零碎时间都可以用来处理收集篮。

1.删除。一时冲动放入的,事后看来无价值的事情,立刻删除。

2.归档。有价值的资料,比如微信文章、多看笔记等,移到“归档”目录中。

3.放入“将来/可能”目录。有些事情需要在某个时间去做,但不是马上,比如说写一篇文章,读一本书等,移到此类。

4.放入“等待”目录。有些事情需要指派他人完成,那就立刻指派,比如让秘书定机票等,然后移到等待目录,再增加一个到时提醒。

5.放入“下一步行动”目录。有些事情需要你亲自完成,比如给老板发送会议纪要、打电话给客户做回访等,移到“下一步行动”。如果是几分钟就能做完的事情,比如回复一封邮件,那就立刻回复。

6.建立“项目”目录。有的事情,如果下一步行动会有很多步骤,就已经是一个项目了。所以为项目立一个专门的目录,定期回顾处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收集篮应该是空的。

第三,回顾。

早上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先想一想:今天要十什么?打开“下一步行动”目录,一件一件做就好了。如果“下一步行动”目录是空的呢?恭喜你。那么可以看看“项目”目录里的事,有没有新进展?“将来/可能”目录里,有没有值得做的事情?“等待”目录里的事情,别人都已经完成了吗?

GTD可以消除焦虑,让我们专注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3.别让猴子跳回背上——猴子理论

下属问你某事应该怎么处理?某事(猴子)。老板回答A.“我现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诉你。”相当于说:先把猴子给我,你去玩会吧。B.“你应该这样……”(相当于说照我说的,给猴子打这个针,吃那个药。过几天,他来到办公室,探进头来问“猴子死了,下面该怎么办?)

这是把下属应该照料的猴子抱到了自己怀中。你选A,是帮他承担决策的责任;选B,是帮他承担决策可能失败后的责任。

有些老板也很亨受这种被依赖的感觉,结果被下属的猴子占据了所有时间和精力,自己焦头烂额,下属也没有成长。

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老板问他“你觉得呢?”然后让他找几个人想想,拿出几个解决方案,之后再讨论。

第一,老板和下属讨论、辅导,应该控制在5-15分钟,每天控制总的讨论次数。

第二,只能在约定时间内讨论,不耽误老板自身的责任。“我现在正在赶一份报告,你明天早上8:30来找我,可以吗?”

第四,讨论最好通过见面或者电话的形式,而不能是邮件。

第五,每次讨论完,要约定下次沟通的时间。“下周五你再来找我,我们一起看看效果如何。”否则,事情可能会因为遇到困难不了了之。

4. 人生的不同由第三个8小时创造——三八理论

每天要争取为自己留出不少于2一4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投资在个人成长。善用第三个8小时,持之以恒,日拱一卒,就能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我们每天2个小时吃三餐,2个小时娱乐,2个小时上下班,那真正可支配的时间可就只有2个小时了。

第一,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写作、学习、思考,只能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完成,连续的、不被打扰的两个小时,价值远远超过8个15分钟。这短时间只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

从哪儿找这2一4小时?假如你每天6点钟下班,吃完晚饭后,最早8点钟,最晚8: 30。这时就可以开始自己“不被打扰的时间”了,一直到晚上11点钟。这2-4个小时十分宝贵,但可惜的事是,通常也是朋友亢奋的时候,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你要有足够的定力。

也可以选晚6点到8点这段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错峰回家。

再或者,每天提前1-2小时到办公室,比如刘润早上8点到办公室,整个房间只有我一个人,这非常清醒的一小时,甚至可以当两个小时用。

第二,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我从2003年开始坚持写博客,到2006年写出《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一文,然后又坚持写了10年专栏,到2016年才写出大家今天看到的专栏《刘润·5分钟商学院》。所以,持之以恒,日拱一卒,才会有成效。


第四章 学习能力

3.为什么人类不擅长谈恋爱——知识、技能和态度

知识是不需要你去验证的,1+1=2,不论如何,它都不会等于3;价格随需求变化而变化。不要把知识当技能学,只相信自己感悟的东西,忽视了前人的思考和客观规律。这是“重新发明轮子”,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所以不要浪费精力,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人才能进步。

技能就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没亲自做过,就永远不会真正知道的事情。比如说演讲技能、谈判技能、管理技能、医生手术技能,这你能靠“习”,靠学是学不会的。这些都只有靠练习,才能变成条件反射,存储在“反射脑”中。

什么是态度?态度就是你选择的,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镜”。最难学的,就是态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门,无论外人如

何呼喊、冲撞,这扇门始终只能从里面打开。态度是没有人能教的,态度是心的选择。

4.做自己的CEO,你有私人董事会——私人董事会

试试建立你的“私人董事会”学习小组,利用具体操作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能引导大家一起深度思考,训练提问和表达的能力。

“贝尼斯定理”中讲到过,人70%的成长来自“工作中学习”,20%来自“向他人学习”,10%来自“正式的培训”。

5.快速阅读

第一步、5小时泛读。

一、5分钟看自序,5分钟看目录。作者会在自序中书里框架逻辑,在目录中提炼核心观点

二、15分钟泛读。要点是:略过故事、案例、证明;标注概念、模型、公式和核心观点。

三、最后用5分钟做简单回顾,记录下自己的困惑、问题和想法。

下午加晚上的时间,高强度读完这10本书。

第二步、建立模型。第二天用头脑最清醒的3个小时建立模型,形成全局观。如果没有基本的全局观,就问不出好问题

第四步,理解复述。假如花了5小时泛读、3小时建模、2小时求教,剩下的10小时就可以花在“复述”上了。就是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这么做,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讲着讲着就讲不明自了。或者,你觉得自己讲明白了,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记下这些薄弱点,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重新理解后,再复述,如此重复。最终,你就会用20小时,快速地学习一项完全陌生的知识。

10000小时是从学会到精通的可以练习方法,而从“不会”到“学会”,也许20小时就可以了。


第五章 思考能力

1.从对抗性思考到平行思考——六顶思考帽

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先有一个结论,然后再为这个结论辩护。“直觉”先宣布这个主意行不行,“理性”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批驳对方的漏洞。

什么才是正确的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基本技能、如果思考能力不够,其他任何能力都要打折。每个人都有六顶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思维方式的“帽子”。分别是:

代表“信息”的白帽,充分搜集数据、信息和所有需要了解的情况;

代表“价值”的黄帽,集中发现价值、好处和利益;

代表“感觉”的红帽,让团队成员释放情绪和互相了解感受;(关于合约婚姻的问题,“感觉”可能会想:我不喜欢这个上意,说不清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别跟我谈什么合约制婚姻,我也不想听)。

代表“创造”的绿帽,专注于想点子,寻找解决办法;

代表“困难”的黑帽,只专注缺陷,找到问题所在;

代表“管理思维过程”的蓝帽,安排思考顺序,分配思考时间

我们应该在同一时刻只戴一顶思考帽,充分思考后,再换另一顶帽子。

关于合约婚姻问题,可以先让蓝帽主持流程,先搜集全球和合约制婚姻相关的信息(白帽);再专注思考这么做可能的好处,哪怕很小(黄帽);再列举此举引起的问题及实施过程中的一切困难;

3.全局之眼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被规律作用着,以种叫作“系统”的力式存在。要素,是系统中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看到要素,还要看到要素间的关系,更要看到这些关系背后的规律,这就是“全局之眼”。在商业环境巨变的今天,要懂得关联地(二维)、整体地(三维)、动态地(四维)看问题。当一个人拥有了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他就真正拥有了全局之眼,可以站在未来看今天。

要看《系统论》,这本书是刘润老师大学学过最有用的书。

4. 逆向思维

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能使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在商业界,尤其需要逆向思维的能力和训练。有六种常用的逆向思维方法:

结构逆向(手机画面反转、放在仪表盘上,导航软件画面反射到前挡风玻璃上,就成了正向,不用低头看手机了)

功能逆向(保温瓶,制冷——冰桶;空调制冷,把热从房间排到室外去。厂家把热输出到厨房,用于制热,变成家用热水系统)

状态逆向(上下楼:人走,楼梯不动;人不走、楼梯动,即自动扶梯)

原理逆向(电吹风,电制造空气、方向吹向物体;空气流动,方向相反,吹进口袋,即吸尘器)

序位逆向(火箭,往天上发射,苏联发明钻井火箭,能穿透岩石、冻土、重量更轻,能耗更低)

方法逆向(比马跑的慢,两匹马都止步;两个骑手换骑对方的马,瞬间完成比赛。)

创新,不是突如其来的天才想法,而是正确思维方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是缺乏创新,只是缺乏创新的思维工具。


第六章 逻辑思维

1.白马到底是不是马——同一律

要保持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概念、论题的确定性。混淆概念、偷换概念、混淆论题、偷换论题,会导致思维混乱,使大家的讨论变成鸡同鸭讲。

“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这个论题偷换了“人”这个概念。“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这里的“人”,指的是作为物种整体存在的“人类”;而结论中“所以你不是人”的“人”,指的却是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体”。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什么叫作概念?

概念由两个部分组成:内涵和外延。比如,“产品”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物体;外延,则是所有拥有这个内涵的物体:苹果手机、太太做的饭等。

容易与“产品”混淆的另一个概念,是“商品”。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内涵比产品的内涵更丰富。随之带来的,就是外延的减少:太太做的饭就被排除出去了。从产品到商品,到进口商品,到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内涵越来越多,外延越来越少。内涵和外延稍微一变,就不是同一个概念了。

白马非马,守卫说白马是马,“是”的内涵是“属于”,即白马属于马;公孙龙说白马不是马,“是”的内涵是“等于”,即白马不等于马。白马当然不等于马,但它属于马。逻辑思维强大的人,可以让沟通变得更有效。

“有钱人在路边吃麻辣烫”,“不在路边吃,难道在马路中央吃?”违反同一律,反问者偷换了论题,调侃者论题是“有钱人不应该吃麻辣烫”,反问者却偷换成“吃麻辣烫应该在路边”。

3.排中律

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的中间状态。排中律是识别和揭穿“骑墙者”,提高思辨的能力。最大价值是衍生出反证法。只要证明其中一个是错的,就等于证明另一个是对的。

Eg. “你的项目不能说成功了,也不能说没成功。”要么违反同一律,要么违反排中律。如果这句话前后两个“成功”内涵和外延不一样,分布从不同角度定义成功,它就违反了同一律。说话者偷换了“成功”的概念,制造了逻辑混乱。但是,如果两个“成功”是同一个概念,它就违反了排中律,因为没有“成功”和“没成功”之外的中间状态。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用“赚不赚钱来衡量,不算成功,因为亏钱了;从有没有成长角度看,不能说没成功,因为获得了经验和教训。”

Eg,刘墉直言进谏,触怒龙颜,乾隆帝一气之下,命令他抓“生死阄”,他把其中一个吞下去,另一个是“死”,基于排中律,皇帝只得赦免刘墉。

如何用反证法?

逻辑严谨的反证法,有三个不可少的步骤:反设、归谬和存真。比如“成功企业转型,获得二次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反证一下:

第一,反设。反过来假设这个观点不成立,也就是“成功企业转型,获得二次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归谬。如果真是大概率事件,那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商人,像管仲、商鞅等的企业应该大概率会持续存在到现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应该到处是“管仲控股”“商鞅集团”才对,但是现实真的如此吗?

第三,存真。所以,“成功企业转型,获得二次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4. 三段论

想要成为商业世界的洞察者,就要多花时间,刻意训练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迅速识别逻辑谬误的能力。

什么是三段论?

简单来说,三段论是一种“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式的推理,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一类对象的全部都是XX,那么它的部分也必然是XX;如果一类对象的全部都不是XX,那么它的部分也必然不是XX。

三段论有五项原则:

第一,四项错误。

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有四个,就一定错了。比如“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这个三段论中,看上去只有一个概念:人、几百万年、你,但因为前后两个“人”违反了同一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其实共有四个概念:人类、几百万年;你、人体。

第二,中项两不周延。

中项指用来联系大前提和小前提项。Eg.所有人都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这里的“人”就是中项。

什么是周延?“所有中国人”指全部,是周延的概念;“一部分中国人”,是不周延的概念。比如“一部分中国人很有钱,北京人是一部分中国人,所以北京人很有钱。”“一部分中国人”是中项,但不周延,所以犯了“中项两不周延”的逻辑错误——北京人是一部分中国人,但不一定是有钱的那一部分中国人。

第三,大项扩大,小项扩大。

比如,“运动员需要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锻炼身体。”这句话的大前提是:运动员是“部分”需要锻炼身体的人。结论其实是:我不在“全体”需要锻炼身体的人之中,大前提是“部分”,结论是“全体”,就是“大项扩大”。

再比如,“红薯是高产作物,红薯是杂粮,所以杂粮是高产作物”。这句话的小前提其实是:红薯是“一种”杂粮。结论其实是:“所有”杂粮是高产作物。小前提是“一种”,结论是“所有”,就是“小项扩大”。

第四,前提都为否,结论不必然。

假如有人说:韩国不是大陆国家,韩国不是热带国家,所以……不等他说完,你就可以脱口而出了:大前提、小前提都是否定句,“所以”是得不出必然结论的。

第五,前提有一否,结论必为否。

比如“人非草木,哲学家是人,哲学家非草木”;“蛇是无足的,此动物不是无足的,所以此动物不是蛇”,这两句话是对的。大前提或小前提是否定句,并且只有一否,那么结论一定为否定句形式。

5.几乎所有知识,都始于归纳法——归纳法

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始于归纳法。但是,我们必须对猜想之外的可能性,也就是“黑天鹅”,永远心怀敬畏。

逻辑学和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后者属于认知,而逻辑学则是获得这些认知的“方法”。所以,逻辑学比所有学科更底层,是一门硬知识。要逻辑学相当于金刚钻,再来切割经济学等一切坚硬的认知。

归纳法从现象提炼出猜想,演绎法把猜想证明为定律。归纳法的作用超乎想象,牛顿从无数次试验中归纳出了“牛三定律”,经济学家从人民交易现象中,归纳出了“供需理论”,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始于归纳法建立的猜想,再用演绎法进行严谨的证明。没有归纳法就没有演绎法,没有猜想就没有证明。

如何训练归纳法?

第一,求同法。

农场10万只火鸡吃了发明的花生,死于癌症。吃了发霉花生的其它动物,比如羊、猫、鸽子等,后来也都得癌症死了。于是人们通过求同法归纳:吃发霉的花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后来化验证明,发霉花生种含有黄曲霉素,是一种致癌物质。科学家通过演绎法证明了这个猜想。

第二,求异法。

五个中国人和外国人一道远洋航行。途中,外国人全得了坏血病,奄奄一息,只有中国人安然无恙。大家用求异法观察发现,中国人跟外国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喜欢喝茶,于是归纳出“喝茶能抵御坏血病”的猜想。这就是求异法。

第三,并用法。

某地方的居民容易高发甲状腺病。医疗队走访了几个病区,用求同法观察,虽然各病区的情况大不相同,但有一点相似:居民的食物和水中缺碘。他们又走访了那些不流行甲状腺病的地区,发现当地居民不缺碘。于是,医疗队用求同法和求异法,归纳出一个猜想:缺碘是甲状腺的病因。

第四,共变法。

第五,剩余法。


第七章 谈判能力

1.自己先开价,还是让对方先开价——定位调整偏见

把谈判战场直接定位到对方的底线,然后,在此定位附近小范围拉锯,这能在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的谈判中己争取最大利益。

应该怎么运用定位调整偏见呢?记住三个原则:

第一,争取先开价。

让对方先开价,就是给对方使用定位调整偏见的机会。如果你的底线是20万,他可能会报5万元,直接把谈判战场定位到你的底线以下。

第二,越极端越好。 

大仲马用的就是极端报价策略,把谈判“锚定”在了低价区间。反过来,卖家一也一样。非常高的价格就是“锚”,一是稳定住了自己的赢利空间,二是为顾客创造出虚幻的“折扣”和“优惠”,让顾客为自己争取到的“低价”产生成就感。

第三,留还价余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开价的技巧,在于你可以提出一个极端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开价点,你越漫天要价,对一方越是有可能把你真正的要价看作让步。


第八章演讲能力

4.脱稿演讲

好吃的饭菜,一定是现做的。别用朗读和背诵,掩盖现场组织语言能力的不足。不要怕出丑,所有前期的出丑,都是为了后期的优秀。

朗诵式演讲会让听众索然无味,更重要的是,一旦成为习惯,就会让你失去了真正的演讲能力——现场组织语言的能力。

如何改掉朗诵式演讲的坏习惯?

第一,用PPT(演示文稿软件)代替讲稿。可以让讲者专注于演讲逻辑,而不是具体文字。逻辑和素材可以提前准备,文字必须现场组织。这就像菜谱和原材料可以提前准备,但是必须现炒现吃。

第二,用手卡代替PPT.

任何一场优秀的演讲,都来自精心的准备:逻辑、索材和大量的练习。

经过大量的练习,各种案例都用不同方法讲了几十遍,各种数字已经了然于胸,各种逻辑关系即使颠来倒去也不会错乱。这时就可以用手卡了。手卡上有核心逻辑、关键数据、主要案例、重磅金句、备用附录等,再按照演讲顺序放好,就可以上台演讲了。

第三,用脱稿代替手卡。

脱稿演讲不是背诵。背诵式演讲,比朗诵式演讲更坏。背诵式演讲,注意力都放在回忆上了,会帮你应付一两场演讲,但会妨碍你成为真正优秀的演讲者。

5.从对着镜子到对着活人——演讲俱乐部

演讲是一种跨层级、大功率、穿透人心的广播式沟通工具,现在和未来的CEO都应该学。找20个朋友成立演讲俱乐部是个好办法。

在一些大型跨国企业中,越高级的领导者,越擅长演讲。几乎所有跨国企业的CEO,都是演讲家。美国总统竞选,简直就是一场比赛。为什么会这样?

组织,就是信息流动的力一式。组织架构,必然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迟和损耗。找20个朋友,每周聚1次,每次4个人讲,每个人讲1刻钟。

着重练习的四个演讲技巧:

第一,克服紧张。克服紧张之道在于“充分”,准备素材的时间两倍于演讲时间。上台前反复练习演讲的前3句话,可以把你从头脑一片空白中拉出来,进入准备好的演讲逻辑中。关注怎么让听众有收获上,就会忘掉自己手脚头脸的各种不协调。

第二,提问回答。

如果学生问个问题,可以说“是个好问题”,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问其它听众“xx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让学员讨论,然后提炼观点。要是听众举手提问:“关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看法……”可以回答“这是个有趣的角度,我是这么看的……,我愿意继续倾听你的观点,休息时你来找我,可以吗?”不能摆出一副“我是绝对真理”的姿态。

第四,讲好故事。

柯南道尔的故事,侦探小说之所以诱人,关键不在于故事,而在于讲故事的方式。讲好故事是演讲抓住人心的关键;而悬念,是讲好故事的核心。怎么练习呢?

这么跟女朋友说话—问她:“木头做的门,叫什么门?”她回答:“木门”。接着问:“铁做的门,叫什么门?”她回答:“铁门”。最后问:“通往幸福之门,叫什么门?”趁她一脸茫然的时候,自问自答:“我们”这就是悬念。

相关文章

  • 如何用20小时快速学习?

    本内容来自《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 今天看了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其中如何用20小时快速学习,让我醍醐...

  • 《五分钟商学院个人篇》day5复盘

    子木今天分享了《五分钟商学院个人篇》, 刘润老师,作为中国目前最贵的商业咨询顾问,他的《五分钟商学院个人篇》 提到...

  • 个人-65个习惯养成

    来自《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个人总结篇

  • 推荐你也读一下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

    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一套4本书,分为商业篇,个人篇,工具篇和管理篇。目前我只是读了他的《个人篇》,我一拿起这本...

  • 刘润商学院|个人篇

    1、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 思维转换、成熟模式、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 财经、财经

    1.《每个人的商学院》是一套系列丛书,内容脱胎于刘润在得到上开设的“5分钟商学院的基础篇和实践篇”的课程。这本书分...

  • 每日五学-商业8

    《刘润 五分钟商学院》的商业认知框架: 商业篇:最经典的商业概念; 管理篇:最有效的实战管理方法; 个人篇:教听众...

  • 读书打卡-100天阅读计划

    100天阅读计划 10/100 主题阅读:《5分钟商学院》 作者:刘润 《个人篇》 所有的管理最后都集中到个人管理...

  • 21天|米兔组合 《5分钟商学院》

    【Day9】今日阅读 《5分钟商学院》p10 -13 《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第一章里刘润老师对史蒂芬·柯维的《高效...

  • 《5分钟商学院·实战》找到模式线下课分享

    从2018年2月25日开始跟刘润老师学习《5分钟商学院》,从基础的商业篇,管理篇,个人篇和工具篇,到第二季实战内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分钟商学院》(个人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yc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