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2日,冬月十九,周六,晴,-3至10
昨干了大半日的活,今日很闲。中午夫有饭局,晚上县作协聚餐,连饭也不用做了。
早晨五点起,先煮粥,抓了一把黑糯、一把红米、一把糯米,再切个紫薯,煮了锅黑糯紫薯粥。早餐还是喜欢喝粥。尤其是冬季清寒的早晨,一碗暖粥下肚,热量顿时流贯全身。粥的搭配可天天换:小米红薯粥、梗米百合伏苓粥、黑糯薏米莲子粥等等。先前看减肥食谱,需得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粥的热量高,只能用牛奶取代。这样的食谱见效快,但不符合国人胃口,如何能长久保持。一旦饮食结构恢复,减掉的脂肪又会慢慢长回来。我相信肥胖一定与饮食有关,但已不相信这种用强制力改变饮食习惯的做法。其实改变任何一项习惯都相当于是对身体动一场大手术,是将身体组织细胞推向一种动荡不定的状态中。减肥,不应只关注体重,而是要考虑如何在瘦的过程保持身体内在的稳定和平衡。而不是为了达到减重的目的,不停地刺激它、破坏它。
粥煮上后,就开始诵经和练字的晨课。背《诗经》两首。《小雅·甫田》和《无将大车》。《甫田》仍是一首祝祭诗。祭的是土地神、四方神和农神。周王祭祀神灵,祈来丰收年。他来到田间地头,农人叫来妻儿,把饭菜送到田边,请贵族们品尝。周王喜笑颜开,农人干活更卖力。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是这上下和乐的开明政治吧。《无将大车》充满哀怨,大抵是一位士人沦落为平民奴隶,他劝自己不要去多想,想也盼不来光明的前途,只会徒然伤身把病招。我现在一读《诗经》,古人的生活场景就历历在目,新奇之余,也常联系自己的遭际,与之同喜同悲。
收到一本新书朱谦之著《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此书在梁漱溟先生文中提到。朱谦之是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亦有“百科全书式学者”的美誉。他年轻时曾经短暂出家为僧,后发现,佛教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因此与佛门断绝关系。他主张宇宙人生是一股真情之流。我读了两章。朱先生说,东西文化各有自身的历史特征,但是,这也并不妨碍它们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并吸纳对方的影响。中国思想对欧洲十三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是提供了四大发明的物质基础。并引用大量确凿的史料证明四大发明引入欧洲的过程。其中首次听闻的知识点有:火药在宋元战争时就已在中国战场上使用,而最初传入欧洲,仅作鞭炮之用。中国最早使用煤的国家,而在元朝时,欧洲人还不知有煤。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背景是中国式的山水画。
中国思想对西方文化真正产生实质性影响是发生在十八世纪,形成了西洋之哲学的文化时代。先生认为,西洋文化在十九世纪以前,实经过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中世纪之宗教文化时代,第二时期为十八世纪之哲学文化时代。继而进入十九世纪科学之文化时代。西洋的文化是科学化。中国的文化是哲学化。印度的文化是宗教化。
这本书收编于山西山版社出版的《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我景仰民国大师严谨的治学风格、独立思考的品性和在困厄中对节操的坚守,故又将网上能搜到的此丛刊的书籍全买了。一不小心,又开始乱买书。
下午上游泳馆游了两千米。前几天气温低,停了四日。今日去游,水温仍比往日低。游完后,全身上下冰冰凉,到晚上都没热起来。
晚上是作协团拜会。我好些年没参加了。这次是田田竭力邀请,那就去凑个热闹,有许多生面孔。老面孔左一声章主席、右一声章主席地叫,搞得我很尴尬。而那些只向新人介绍前任主席,却不提我的,又让我更尴尬。一晚上,我都在和冯聊小说。她花了两年时间,在晋江网写了一百多万字的复仇小说。小说的背景发生在明朝,讲龙游商帮的故事。题目叫《江陵传》。她为写这部小说,读了明朝史,了解海盗和珠宝鉴定知识,还查了大量的资料。我试读了几章,发现写得很不错高于一般网络小说的水准。冯与我同年分配,她在大学里就开始写小说,年轻时迷恋亦舒,曾有一部小说拍成电影,题目好像叫《十八岁的天空》,但据说电影侵犯了她的版权,她不愿与人提这事。她说,她就是太懒,本来当时抓住热度,多写几部,现在早就是网红作家,写啥都不愁卖了。在团拜会抽奖环节抽中两瓶天露醇。冯中了两次奖,一张李宁服装提货券和十斤猪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