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传媒学院新闻三班孙小钧
前苏联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巴赫金有言:“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喧哗到无法产生经典的《再别康桥》,无法让人诗意地栖居。现代技术发达让我们近乎机械地转动文学齿轮,推动文学前行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现代冲击无疑是对当下文学日渐式微的深沉拷问。
挥文学衣袖 作别现代洪流挥文学衣袖,作别现代洪流,让文学重昭百代清芳。
如果说文学是一面坚固的墙,现代技术便是摧毁它的一场洪流。近年来兴起的“藏头诗”“小说合成器”屡见不鲜。现代技术产生的诸如此类“文学产品”:三分钟搞定诗作,三四天出书立传。看似高深的文化产生方式,实则东拼西凑,毫无价值可言。真正的文学辗转于“推敲”的意境之中,用心细腻且真实。即便是自我创作的朋友圈,配图也会减少文字描述,图片虽能捕捉逼真的一面,可我们又怎能想象出水中藻荇交横,油油招摇的样子?又怎能体会徐志摩作别康桥时不舍中夹杂着的几许哀伤?
现代洪流带走了太多,改变了太多。纸质阅读变成碎片浏览,从车、马、邮很慢到当日送达······我们少了文字的真实,多了屏幕的虚幻;少了等待的急切体验,多了频收包裹的麻木无感。文学也一样,被现代洪流冲着,刷着。人们更乐于关注一目了然的图片而不愿多花心思阅读精致苍翠的文学,更没有多少人愿意提笔细书,亲手赋予文学真正的生命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寄托情思的家书抵得过千千万万朋友圈动态。因为家书漂洋过海才能来到他的面前,颠沛流离。但值得庆幸的是,仍有许多人放下手中的现代工具,选择书信这样淳朴的方式表达内心最深沉的牵挂。萧红给弟弟的家书中浓浓的手足情、麦家十八年成一文的《致信儿子》中对孩子理性的教导和对孩子成长的期盼······
一切的情感都被他们融进文学,娓娓道来,催人泪下。文学本该落“纸”归根,纸上的文学才有生命之美,才有感情之丰。否则,谁能不为无处安放的文学捏一把汗呢?
没了真正的文学,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挥文学衣袖 作别现代洪流挥一挥文学的衣袖,不再让文学与现代绞缠。即使现代技术之花再过娇艳,缺少一份诗意与情怀,怎能感知飞鸟,感受雨巷,感悟乡愁?怎能走进梭罗的瓦尔登湖,明了小窗幽记的远近相安,理解裴多菲的激流愿望?
挥文学衣袖 作别现代洪流诗歌、散文、小说等等文学以不同的形式给予我们真实且耐人寻味的感受。但假设张晓风写给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样感人肺腑的文章没有现代传媒输送到世界各个角落,那我们怎能感知一位母亲因着对自己孩子的爱而发出对社会的嘱托和对所有人的信任与期待?因此,文学与现代技术并不是水火不容。文学发展根除的必须是过度泛滥的现代洪流,借用的可以是现代大众传媒沟通共享的手段和方式。现代因素让人们心中有了“康桥”,脚旁有了“百合花开”······
挥文学衣袖 作别现代洪流一念慈祥可以酿成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芳。现代洪流如面目狰狞的猛兽,快让我们挥一挥“慈祥和洁白”的文学衣袖,与它作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