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三卷中,佛向阿难说明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为是虚妄,是如来藏的妙用。文字上并不难懂,但道理上现代人就很难理解或接受。因为,佛陀的推理链条上少了一个现代的物件——“大脑”。
无论在东方西方,古人都说“心”是人的意识主体。原因很简单,人是死是活,就看有没有心跳。认识到大脑才是思维主体,时间比较靠后了,大概只有200来年的历史。中国明代的医书中说脑是“元神之主”,这已经是很早的记载了。在2000多年前,佛经中是没有脑的概念的。
因此,佛的论述大概是,以见为例。看到的色相,色不是物体本身有的,色也不是从眼睛里生出来的,色也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那色从何来!?色,是你如来藏中妙明真心因为妄念的缘故化现出来的。每个字你都能看懂,但道理上却蒙圈了。
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科学的概念再重复一下细节或许能明白一些。我们怎么能看见东西呢?因为外面物体的光线透过我们眼睛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等一大套微妙的生物结构,最后在视网膜上成像。但眼睛只是一个相机,没有真正的感知功能。眼睛,在佛经中叫眼根,佛陀说色相出生于眼根,是复合科学原理的。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很快把影像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传达到大脑。大脑开始识别,加工,包装这些生物信号,形成意识。这种间有两个过程,信号的传输和信号的加工识别。
第一传输。传输过去的是视觉信号,一种生物电信号。信号本身不是事物的本体,所以眼见为实根本就不可能。你看到的是光,而你意识分析判断的不是光的本身,而是你的生物反应。这一层信息翻译并不可靠,大家有过眼冒金星的体验吧,你看到了金星,但真的有金星吗?佛说色不生于外界的物,这是显然的道理。到了视网膜,你已经把光线截流了。
第二识别。人的大脑可不是一根筋,只处理单条信息。事实刚好相反,大脑时时刻刻有大量信息交叉混杂,从中浮现出的意识界限不清。意识如果画成图有点像热成像仪的效果,有明有暗,有深有浅,但没有界限,可以在在任意方向和纬度相联系。当视觉信息投放意识海洋时,它立马被许许多多的信息所缠缚裹挟。你可能马上想到,这是红色,我女儿喜欢的颜色,过几天生日给她看好一个红色小猪抱枕。有关无关的信息一起涌现,这就是我们的意识。
人们看到的色相就产生于这个意识之海。在佛陀的年代还不存在这样一条感知链条的理论。但佛陀已经清晰地勾画出来了。生成一切感知,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源地正是人的意识之海。佛陀叫它如来藏。这不是大脑的本身,而是大脑的功用。就像不是电脑的芯片直接就能用,而是电脑的系统和应用程序。大脑是物质的,很重要,是基础。但如来藏才是正真奇妙的运行系统。
后面,我再仔细思考如来藏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