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出台好的新政,总有媒体给予“深得民心”的赞誉。这个词一旦用多了,感觉就像番茄配鸡蛋一样理所当然,得民心仿佛就代表着合理性。
民心一词,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赞同之事。“大多数”一般情况下意味着“应该如此”,也就被认为理所当然。
在我们国家的革命历史中,民心是军队的生存之本,就是决定胜利的根本保障.因而,在这个国家,民心被泛化为正义的代名词,被褒义为社会前进之方向.顺应民心之行为,即人类大义之为。
因而,古代帝王打下江山之后,治国方针都是顺应民心,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现代社会,顺应民心进化成为了实施民主,即刻就代表了深刻体会民众之疾苦的态度,体现顺应民众之治国之方。
然“应该如此”并非一定等于正确,否则就不会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说。
民,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社会群体,一个民族的人格,是有时代烙印的,是这一阶段社会的的主要经济矛盾,融合历史沿袭,共同内化而成。而我们常常所谓的民心,就是人民在当代的群体人格的外化体现,因而可以看出,民心它只代表这一时刻的民族心态,却不一定代表完全合理。
民,是朴素的,却也是盲目的,否则历史就不会诞生出众多领袖。国家,就应该是它的矫正者,因而国家治理应该是超前意识的,治理的方略应该要对大众心态给予引导,而善意积极的大众文化心态才会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就是这一个家的家长,有责任引导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积极的生活文化心态。它应该具备超强的前瞻性,同时很有必要维护作为统领者的威严,一味的树立亲和的民主,其实并不能调和众口,反而会使国民失去了生活的主心,也显现出政府内心的不自信。
民心需要理解,民意需要深探。但政策的出台,不应该只是迎合,更多的需要引导。
对浮动的民心要予以镇定,对多元的民意树标榜,才能在杂乱中明确方向,否则劲一旦一起使,却朝着不同方向,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民主,应该是树立在一个核心价值周围的集思广益,而并非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一个国家的民主,如果没有健全的民族人格为基本,没有前瞻高度的统领,没有国家威严的指引,充其量也只能叫做开会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