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旭宇《寄给历史的手札》——曹操

旭宇《寄给历史的手札》——曹操

作者: 松云堂画廊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22:00 被阅读11次


|编者按|

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诗书之外,常年徜徉于经史子集传统经典的阅读。他通过以点带面,探赜钩深,选取代表性历史人物,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人札稿形式开启与历史经典的对话。奉献出其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寄给历史之书札》凡30则,其所对话历史人物既有帝王、圣哲、忠臣、武将,又有诗文、书家等,涉及历史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其语言既庄重,又诙谐幽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读后给人以启发、思考和回味。旭宇先生有中国书协原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楷书研究院院长等多个头衔。但他最认可的是自己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位终身向学的学人。他同时又属于两个族,一个是草根族,一个是追星族。他所追之星,不是娱乐圈明星,而是历代先贤圣哲。先生把与这些历史人物的对话看作是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和再教育。其中既透露着历史沉淀传承的厚重,又体现着时代精神的鲜活。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2017年春连续在《书法报》发表后,引起书界及社会巨大反响。《书札手稿》也被收藏家携去珍藏。书法评论家李庶民、西中文、张瑞田、胡湛、陈智、邱世鸿等,认真阅读,仔细剖析。认为《旭宇寄给历史的手札》以简明的语言,批判或肯定诸历史人物。其既具经典传统性,又具有时代的文化审美属性。其既是当代的,也是属于历史的。

自本期始,我们将逐则分期转载发布,并附我们不成熟的阐释。让我们一起再次分享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的历史穿越之旅。

|写在前面|

我是草根族出身,一介书生。虽所学不深,但终身向学,并且认为生在中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在度过的几十年间,接受华夏先贤圣德的洗礼,接受他们的教育,成为他们的粉丝,明了一些事端,“涤秽浊兮存正灵”,该是何等的自豪和快乐。

中庸之道,是人间正道。环顾世界,唯有我华夏文明有此盛德,并且自古至今发扬光大,永不断流。这是天道,以人为本,国强不霸,惠泽四邻。天之道上善若水,有百利而无一害,行之正而弥之远,是以华夏文明数千年永放光芒。虽然曾遭外来之侵,但我国文明总是使那些外来江河融汇一起归于华夏之大海。因之,我们文化自信!

细数自己走过近八十载路程,唯孔子教我以正,唯老子启我以清,唯释家示我以和。五十年前,我开始读老子的《道德经》,那时迷蒙不知所言,但一直读着,近晚年才有些感悟。得知“修德于身其德乃真”,从自身做起,常思己过,消除秽浊,以存正灵,并以“正灵”聆听圣贤教诲,悉心感知,以此察史观人,于是有了些想法随时记录下来,并于去年拈笔成文,题曰《寄给历史之书札》,计三十通,获《书法报》之支持,辟版刊发。其草稿虽书写狼藉,亦被一藏家索走,也交给另一家出版社付梓。一份书札,两家出版,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只是喜欢读些古书。在伟大时代的今天,有领袖的号召,感知前贤的心音,在躁动的年代能使自己的情怀安静下来,享受一下清福,得到一些启示和惠泽。尤其是老子之学让我毕生追寻,那样的一种大智慧常使我拍案称绝,天门顿开。读着,读着,有时夜间坐起来领会深奥,冥想两千多年前圣贤的音容厚貌,句句真言,心神向往之。

于是开始写些手札。此后,我又与好友郗吉堂合作,撰写了三十篇《老子与书画》短文,拟于二〇一八年岁始在《书法报·书画天地》刊出,算是我学习老子心得之点滴。感恩先贤,感恩伟大时代,感恩天心清若水。

“好读书不求甚解,鼓瑟足以自娱”,此语应是写照于我,才疏学浅,笔墨不精。媳妇再丑总是要见公婆的,深望各大方家不吝赐教,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旭宇写于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太行东麓

|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草稿

正本

|释文|

吾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操君因虑后而造七十二塚,可谓思虑之深,千古无有也。然终遭掘之而又失察于司马,以致江山易主。

公智者夫书呈孟德阁下一览也。白阳顿首

|解读|

《致曹操》一札,虽言智,意在德。

曹操以智而登人臣至尊处,也如同禹一样为儿子留下一个移他人之天下为自家之天下的局面,此时他成功了,但不久他也失败了。史曰:曹家天下被易主,是司马氏一家阴谋过深所至。非也。应是无司马氏移位曹氏天下,便有他家起而行之。曹氏祚位不可久长。原因只有一个,即曹操失察之处,不在于没有看透司马氏,是在于他以自己无德而未能看到子孙亦无德,而无德之辈,何可为君?此辈或阴差阳错而高登君位,则祸起萧墙,自取羞辱。司马懿向曹操学习,诈赚曹爽,得手后,也叹了口气,说:曹爽这人,无能无德,贪腐过度,他要象他爹曹真曹子丹那样,我怎么敢这样来较劲呢?曹爽如此,曹氏一门其他人,也不强。而司马懿这人,在曹操为政初期,在洛阳一带做地方官,为助民生解民困发展地方经济做了很多工作,口碑很好。起初曹召他赴京,他还不愿意来呢,而他的长子次子,也都是那个时候支撑曹氏朝廷门面的人物。司马氏后来步曹氏后圣,但结局,至少在西晋时期,也是一坍糊涂。这二朝故事传递同一道理:天之道在德,无德则无道,无道又何以为天?又何以敢为天?老子作《道德经》,说了好多至理,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旭宇先生致意冥冥之中的孟德公,要告诉他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失察于人的人,根本上是失察于已,窃喜已智之士,也是要迷失于已暗之处。论语曰:闻过则喜;又曰:吾日三省吾身,本意尽在谨防失察于已。所以,俗语又云:劝人莫作亏心事,远在儿孙近在身。曹魏集团,特别是曹操其人,智有千万,但到头来只落个斗转星移,江山易主。至于文中所提曹的七十二疑塚,本为传说,其有无,行文至此已不重要了,因为智之用只在一时。旭宇先生如此苦心传布华夏民族千古一理,曹公闻知,想来会心有所动,只是他这种性格的人,嘴上不肯承认自己过错罢了。是否这样,远可去问罗贯中,近可问鲍国安即可。

|艺评|

看到旭宇先生这部《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感到非常震撼。通观之下,感觉就像一首清新脱俗的诗,清正雅丽、委婉隽永;又像一部宏大的音乐作品,迭荡起伏,波澜壮阔。这部《书札草稿》,共31篇,它不仅体现了旭宇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体现了书法之外深厚的文化积淀,更体现了旭宇先生对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责任担当。

旭宇先生具有很深的国学修养。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凡是艺术大家首先是国学大家,从这部《书札草稿》中,我们仿佛能听到旭宇先生与古人先贤的对话,博大精深、不拘一格、颇具特色。旭宇先生还是一位诗人,他诗书结合,当代文坛泰斗臧克家曾这样评价旭宇诗书,说他“融诗为书,化书为诗"。《书札草稿》就是清新秀逸的诗风与清丽雅致的书风完美的结合。深厚的国学修养给书法创作奠定了基础,诗人飞扬的思绪给书法创作插上了翅膀,深扎沃土,根系发达,书法艺术创作的大树枝繁叶茂。

 ——解晓勇,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作品|

|艺术家|

旭宇,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政协文史馆名誉馆长、河北省政府参事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旭宇先生以其数十年不懈的耕耘,在诗、书、学诸方面都多有建树,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享有极高的声望和荣誉,是当代诗坛和书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关注时代,正气高亢,刚健清新,自成一格,在诗坛影响深远。他的书法,楷、行、草皆善,彰显出全面大家风范。行书宗法晋韵宋意,飘逸劲健,富有书卷之气。楷书化魏融唐,率意和自然,是其今楷理念实践的全新范式。草书创作,达到了飞扬畅达,连绵贯通的高妙艺术境界。

他在学术上独具创见,体现了他丰富的学养,他倡导诗书互化的学术思想和适应时代的“今楷”的理念,以及弘扬“兰亭精神”等,都为诗坛、书坛所重。旭宇先生诗书学兼修,德艺双馨、品格高尚为社会所称誉,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艺术大家,在当代文坛具有典型的范式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旭宇《寄给历史的手札》——曹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rc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