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诗书之外,常年徜徉于经史子集传统经典的阅读。他通过以点带面,探赜钩深,选取代表性历史人物,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人札稿形式开启与历史经典的对话。奉献出其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寄给历史之书札》凡30则,其所对话历史人物既有帝王、圣哲、忠臣、武将,又有诗文、书家等,涉及历史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其语言既庄重,又诙谐幽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读后给人以启发、思考和回味。旭宇先生有中国书协原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楷书研究院院长等多个头衔。但他最认可的是自己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位终身向学的学人。他同时又属于两个族,一个是草根族,一个是追星族。他所追之星,不是娱乐圈明星,而是历代先贤圣哲。先生把与这些历史人物的对话看作是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和再教育。其中既透露着历史沉淀传承的厚重,又体现着时代精神的鲜活。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2017年春连续在《书法报》发表后,引起书界及社会巨大反响。《书札手稿》也被收藏家携去珍藏。书法评论家李庶民、西中文、张瑞田、胡湛、陈智、邱世鸿等,认真阅读,仔细剖析。认为《旭宇寄给历史的手札》以简明的语言,批判或肯定诸历史人物。其既具经典传统性,又具有时代的文化审美属性。其既是当代的,也是属于历史的。
自本期始,我们将逐则分期转载发布,并附我们不成熟的阐释。让我们一起再次分享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的历史穿越之旅。
|写在前面|
我是草根族出身,一介书生。虽所学不深,但终身向学,并且认为生在中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在度过的几十年间,接受华夏先贤圣德的洗礼,接受他们的教育,成为他们的粉丝,明了一些事端,“涤秽浊兮存正灵”,该是何等的自豪和快乐。
中庸之道,是人间正道。环顾世界,唯有我华夏文明有此盛德,并且自古至今发扬光大,永不断流。这是天道,以人为本,国强不霸,惠泽四邻。天之道上善若水,有百利而无一害,行之正而弥之远,是以华夏文明数千年永放光芒。虽然曾遭外来之侵,但我国文明总是使那些外来江河融汇一起归于华夏之大海。因之,我们文化自信!
细数自己走过近八十载路程,唯孔子教我以正,唯老子启我以清,唯释家示我以和。五十年前,我开始读老子的《道德经》,那时迷蒙不知所言,但一直读着,近晚年才有些感悟。得知“修德于身其德乃真”,从自身做起,常思己过,消除秽浊,以存正灵,并以“正灵”聆听圣贤教诲,悉心感知,以此察史观人,于是有了些想法随时记录下来,并于去年拈笔成文,题曰《寄给历史之书札》,计三十通,获《书法报》之支持,辟版刊发。其草稿虽书写狼藉,亦被一藏家索走,也交给另一家出版社付梓。一份书札,两家出版,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只是喜欢读些古书。在伟大时代的今天,有领袖的号召,感知前贤的心音,在躁动的年代能使自己的情怀安静下来,享受一下清福,得到一些启示和惠泽。尤其是老子之学让我毕生追寻,那样的一种大智慧常使我拍案称绝,天门顿开。读着,读着,有时夜间坐起来领会深奥,冥想两千多年前圣贤的音容厚貌,句句真言,心神向往之。
于是开始写些手札。此后,我又与好友郗吉堂合作,撰写了三十篇《老子与书画》短文,拟于二〇一八年岁始在《书法报·书画天地》刊出,算是我学习老子心得之点滴。感恩先贤,感恩伟大时代,感恩天心清若水。
“好读书不求甚解,鼓瑟足以自娱”,此语应是写照于我,才疏学浅,笔墨不精。媳妇再丑总是要见公婆的,深望各大方家不吝赐教,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旭宇写于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太行东麓
书影
|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草稿
正本
|释文|
至圣先师尊驾:
夫子终生述而不作,吾以为得老子真言矣,而我等后学之人,惟恐无作。先师居道德之巅,后世著作等身者,岂可比肩,文以德传。
后学恭敬者 白阳礼之
|解读|
作本札,旭宇先生意在于传孔圣“述而不作”之大德,播“文以德传”之高风。
品鉴儒家文化,旭宇先生有一段倾心之谈:“儒家说法,有些东西认可,有些东西不认可。这不关出世精神入世态度,是在于儒说刻意有过,见得出虚饰之意”(《旭宇艺术随谈》),这话是针对汉和汉以后的儒家所说的,但对于春秋时期在鲁国曲阜做乡村教师的仲尼老前贤,则是深为赞赏的。
先解“述而不作”。“述”为叙述,“作”为写作,及于孔子所为,则是集中精力整理国故,传授前朝文化。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周文化也随着文化人的大量流失而散落民间。孔子本是个文化人,有历史眼光,也有文化眼光,深知周文化的价值,也痛心周文化的湮没。“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他心里话。由此,开始了他那个时期的文化大抢救工作,包括记录、整理、传授,这就是述而不作。当然,孔子“述”也是有尺度的。他删“诗”,他撰“春秋”,都是体现他对文化、社会的历史性理解与现实的价值判断。
旭宇先生从孔子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沉思与救世言行中,撷取先师学风与文风以褒扬,是在于学风与文风,浅说是文事深说则与人品、人性有联系,直逼人之德性。是故当旭宇先生赞颂至圣先师“述而不作”之治学之路时,令他最为折腰的是先师在治学事业中所体现的那种历史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回溯春秋时期,再回首历史发展,当知孔子该是站在他那个时代的道德之巅,也是站在民族精神发展的道德峰巅。旭宇先生叹服德高之士,他抚数千年文史流变,错谔今天人物“唯恐无作”,也批评一些人虽然以创作丰富自乐,但因不能占有道德高地,所以思想与文化价值是可疑的。于是疾呼:“文以德传”。
|艺评|
我们讨论古代的书法,提到《兰亭序》,就知道作者是谁。同样,提到《勤礼碑》《祭侄文稿》《寒食帖》都知道作者是谁。因为这些都是书家的代表作。可是,当代一直没有代表作。那么,《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出现后,我们就可以宣告,当代也有代表作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旭宇先生这件作品,也具备了典范性。
这件具有史诗性的作品,既是旭宇个人的代表作,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我们可以称其为天下第十大行书。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旭宇先生不仅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也是属于历史的。
——兰干武,《书法报,书画天地》主编
|作品|
|艺术家|
旭宇,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政协文史馆名誉馆长、河北省政府参事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旭宇先生以其数十年不懈的耕耘,在诗、书、学诸方面都多有建树,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享有极高的声望和荣誉,是当代诗坛和书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关注时代,正气高亢,刚健清新,自成一格,在诗坛影响深远。他的书法,楷、行、草皆善,彰显出全面大家风范。行书宗法晋韵宋意,飘逸劲健,富有书卷之气。楷书化魏融唐,率意和自然,是其今楷理念实践的全新范式。草书创作,达到了飞扬畅达,连绵贯通的高妙艺术境界。
他在学术上独具创见,体现了他丰富的学养,他倡导诗书互化的学术思想和适应时代的“今楷”的理念,以及弘扬“兰亭精神”等,都为诗坛、书坛所重。旭宇先生诗书学兼修,德艺双馨、品格高尚为社会所称誉,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艺术大家,在当代文坛具有典型的范式意义。
资料由北京松云堂画廊编辑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