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各种区别,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名的是“有 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其侧重于观物方式的不同带来的境界差异。
王国维所 说的“无我之境”侧重寻求作者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本然契合,在弱化作者主体意识的 同时强化物质本身的自然体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从物我关系而言的,并非是“有 我”与“无我”的绝对有无之分,王国维的分类是以深厚的创作为基础的。
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 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 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 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 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人间词话》三)
这里将“境界”分作两类,表明不同的物我关系。王国维对两种境界做了进一步的 解释:“无我之境,人唯在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 壮也。”
因此,了解王国维对壮美和优美的看法,对我们把握“有我之境”和“无我之 境”的涵义,将会有所帮助。王国维对优美和壮美的解释,既借鉴了宋明理学家“以物 观物”以致“物我两忘”的有关说法,又吸收了叔本华的摆脱意志束缚、忘却利害关系、 以达到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唤起一种物我完全融为一体的理论。
既然这样,我们 把握“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内涵,就要联系叔本华的美学。所谓“无我之境”, 即叔本华的“优美”;所谓“有我之境”,亦即叔本华所说的“壮美”王国维以“无我 之境”表明优美,以“有我之境”表明壮美,来自他对叔本华美学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