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期,“意象”这个范畴作为标志艺术本体式的范畴,已经普遍地被美学家普 争相使用。如:张怀瑾《文字论》:“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等等。
唐朝时期,诗歌的高度艺术造诣和丰富的艺术经历,促使 唐朝时期的诗歌美学家从理论思想上对诗歌的审美要求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 了 “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
“境”这个词原是表地理空间、国土疆域的意思,后作为 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指向主体而非客体,指向虚境而非实境。“境界”这个词的 范畴很早就出于佛家用语,并且在佛学理论当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佛学原理。
佛教起源 于印度后传至中国。所以中国佛学用语当中包含许多印度梵语。“境界”一词也是由此 而来。在佛家经典中“境界”一词原为Visaya,意谓“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
这里所 谓的“势力”这个概念,并不是单纯的指世俗用以取得权利或者攻略土地的“势力”, 指向的是人们在人生经验中从切身体验中自身体会到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佛学理 论当中所说的至高境界即“极乐世界”。“若能空虚其怀,冥心真境”,“既得法身,如无 为境”,这乃是佛家思想的理论境界对对“境”的理解。
佛学还把“心”所游履攀缘者 称为“境”,把“境”看成是超越现实世界的虚幻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