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在家近一个月,自感给父母添了很多麻烦。我习惯起床后不叠被子,反正晚上还要睡觉翻开;而妈妈对整洁的要求显然比我更高。我认为地板不需要拖得那么情况,甚至我都不觉得脏,而她却在我都看不出灰尘的时候就要开始拖。我认为少油少盐无味精的饮食才是健康的,但是他们觉得这样不好吃。我认为动物油脂是坚决不能吃的,但是他们习惯了农民的艰苦朴素作风,还是不舍得扔掉……
总之,不同代际之间的生活习惯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
《啥是佩奇》终于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了了,我妈喜欢囤货,买了一箱百香果放冰箱冷冻室还不吃,结果外表皮就变得软趴趴的,里面的口感也像是坏了一样。我很生气地说了她几句就走掉了。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后来我妈对我说,是不是现在我做什么你都看不惯了?我顿时无话可说了,深深的自责感从四面八方袭来。
自己也即将成为父母,为什么还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呢?
他们这一辈,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对囤货的安全感是及其需要的,而不是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大城市,想要什么都能找到外卖和速达。
我开始反省,我是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
许是进入职场后,这两年来,从未在家里待过这么长的时间。而步入社会后,在不知不觉间我竟变了这么多。虽然有时会想家,但是一个人的惬意生活也让我更加独立和养成自己的习惯方式。而父母,他们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在下坡路上走得更远了点。
年关将近,我知道电视上的广告铺天盖地都是合家团圆、父母盼子女回家过年了。跟一个大几届的学长聊天,他说他今年过年还是出去旅游,我跟我妈说我以后也想去国外旅游过年,我妈只是感叹那个学长都三十多了还不结婚家人该是多操心。
似乎现在年轻人都畏惧过年,这意味着要和不熟的亲戚尬聊,对自己隐私的窥探,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互不理解。
一方面,现代社会对年轻人的要求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年轻人不得不求助于父母,生活上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在经济上需要掏空六个钱包才能买房。另一方面,价值观又鼓励年轻人独立自主。这两者根本就是矛盾的。
更主流的价值观在于,无论是做了一桌菜等孩子回家吃饭结果都不来了的老人的广告,还是现实中的空巢老人,都表现并且强化了老人孤独弱势的形象。
而父母什么时候转变成了“老人”呢?
也许是子女上大学后,父母就和孩子一样突然失去了目标,感觉自己的人生任务已经完成。“不再被需要”成为大多数父母的状态。
《百岁人生》罗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说,我们这一代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会活到一百岁,因此需要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
对父母这一辈来说也是,在退休之后,应当要保持退而不休的状态,有自己的爱好和生存空间,去追逐更多的东西。“family first”的理念不是相互依附,而是各自都能共生共存。
也希望社会能给老年人多一些关爱。虽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这只是对年轻人和主持人来说,国内的很多设施及环境,都是以牺牲小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越来越多的app和智能手机的功能,对老年人来说很不友好,那么小的字体怎么能指责他们不愿意学习呢?
因此,《啥是佩奇》让我有些不舒服,要是儿子没有出现,老人的一腔准备就付诸东流了,我们自然也看不到鼓风机的佩奇。但真正该宣扬的,是老人即使没有儿子在身边,也能和放羊老人一边吃酒一边吹牛,顺便看看美女直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