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8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巧遇当地日报社的记者,谈话中了解到目前在知识产权方面企业有以下顾虑:
一是投入,表现在政府有补贴尚好,没有补贴申报的动力不足;二是保密,觉得申报专利,怕反而引起别人注意;三是专业,自身专利人才、知识产权人才不足,不知如何规避风险、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今天就相关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第一个问题:政府补贴与企业动力
对于知识产权认识不够的时候,关注短期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是非常正常的。事实上,不仅企业,我国国家层面上,最初也是在外来经济和政治的压力影响下,不得已才开始推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功利性的色彩。
然而,在“逼我所用”过程中,我国也逐步意识到知识产权也能“为我所用”,我们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实实在在获得了收益。
上述道理,对于企业也是同样适用的。
我国专利工作起步晚,为了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政府最初的政策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我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一直在不断的加大。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在知识产权上的有了投入显著提升。
那么,企业为什么会感觉到政府的补贴政策有变动,或者变得不够好了?
其实,这是因为政府的引导重点有了变化。之前,更多是注重数量,在基数少的时候,优先布局数量,基于数量给予资助和奖励也是常见的策略。
然而,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政府的政策,转向由数量开始引导质量,引导能支撑产业向高端发展的高价值的专利,政府的知识产权资金也开始由普洒花露水,到引导优势企业,培育高价值专利。
就企业而言,确实有一部分企业申请专利就是为了拿到政府的补贴,没有补贴,积极性就不高。但是,不可否认,也要不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力、话语权逐步得到提升。
一般来说,行业的龙头企业,往往是新技术的开创者,他们已经尝到了知识产权带来的甜头,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他们从心底是希望推行严格的知识产权。而大多数跟随型,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却希望能够搭便车,免费享用他的知识产权,“借力发展”。
所以,对于“没有政府补贴,申报的动力不足”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企业,即使没有政府了补贴,也一样要坚定地要进行发明创新,坚定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因为,这些企业已经深刻地体验到了,知识产权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维护自身利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重要底牌。
第二,关于保密,企业觉得申报专利,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企业有上面的想法很正常,由此,也说明企业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好专利制度这个工具。
第一,申报专利是一个专业性比较高的工作,如果申报人或者代理人资质不够,很容易造成这样的结果:该保护没有保护,不该公开的,反而全部都公开了~~这是最令人惋惜的局面。
第二,专利制度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发明人的利益,其实就制度设计本身,也采取了不少措施,防止被竞争对手盯住。发明人可以先申请专利,但不要申请提前公开;同时做好,规避或者隐藏,让发明名称、关键词、技术方案等,中不出现敏感词汇,使得竞争对手不能轻易地检索到你的技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水艇专利。做好潜水艇专利,需要代理人,发明人有较高的专利运用水平。
第三,专利本身就是一种策略,不让竞争对手发现,其实可以通过故意吸引竞争对手的目光,而达到隐藏其真实研发路劲的目的。常见的策略就是,大量布局某个方向的专利技术,故意引起竞争对手的关注,殊不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研发策略,正在悄悄在进行,等待竞争对手发现,掉头应对已经错失了良机。
所以,就保密问题,申请不申请,不是关键,如何申请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三是专业,自身专利人才、知识产权人才不足,不知如何规避风险、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是个基本规律。
知识产权,本身是个商业工具,用好这个工具,对从业者要求很高,要求从业者要具有研发、商业、市场、产业、经济、英语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多年的实战经验。
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可能只要2000-3000元就能写好一件专利,也不是初入职场的代理人能够完成的。
所以,做知识产权不能心疼小钱,不能期待两到三千元,产出高质量的专利。对于真正有用的,重要的创新,就要舍得花费时间和金钱,请高端服务机构中,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来做。另外一个,就是积极的向国外同领域的公司、机构学习其知识产权的布局和应用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