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兴安岭到呼伦贝尔(四)
原来只知道漠河是我国最北的地方,冬天零下四五十度,却不知道还有更冷的地方,这就是号称“冷极”的根河。
我们离开漠河北极村后就驱车前往根河。
一路上两边都是密密的红松林,间或有白桦杂在其中。没有崇山峻岭,有山也是一些平缓的小山坡,这彻底颠覆了我心目中对“大兴安岭”的预想了。我原来觉得大兴安岭应该是高山密林,尽是一个人搂不过来的高耸入云的红松,松鼠于其间蹦蹦跳跳,吃着松果;伐木工手持电锯威武地工作于山林中……
我向司机说出我心中的疑惑。司机介绍说,大兴安岭的大并不是指山大,而是相对于小兴安岭来说地域面积大。这里的山跟南方的崇山峻岭不一样,而且原始森林也几乎被那次大火烧光了。
上世纪的大兴安岭大火是由俄罗斯的森林大火引起的。那时正常气温应该是零下,但是黑龙江对岸的大火烧红了天,吹过来的风使大兴安岭这边的气温也达到二十七八度了。这里有三个着火点,据说一处是有人丢了一个烟头,一处是做饭用了火,还有一处原因不明。在正常气温下这几处都着不了火的,正是对岸的大火引起高温才使这几处也引发了大火,而且一经起燃就势不可挡。那次火灾后,封山60年,我们看见的都是后来长起来的林子,所以基本上没有大树了。
到了一个小村庄,司机停车,让我们下去看看,说这里是我国最冷的地方。我们下车就发现村口有快牌子,上面写有“冷极村”三个大字。正好我们想找个地方解个手,就走进了一家小院子。
进了木栅门是一块菜地,菜地里有几种冬季才有的蔬菜,也有春季的蔬菜,还很鲜见的有几株刚刚长到约半米高的向日葵。菜地边是一排矮房,一个中年男人在屋门口忙活着。我问他哪里可以方便一下,他热情地给我们指点了地方,在我们方便出来后又向我们介绍这块菜地,语气中显出了自豪。
“这是我们自种自销的蔬菜。有客人来,我们就在菜地里临时摘蔬菜下锅。”他说这里一年有八九个月是上冻的,最冷时零下五十多度,半个月前这里还有冰冻呢!所以,地里的菜刚刚长起来不久。
是啊,现在是7月中旬了,这里的气温是这么舒适,我们穿了长袖T恤,外面还要罩一件冲锋衣呢!
上车走了不久又在一个驿站停车了。下车后看见公路对面有一个冷极的标志性雕塑——方形的底座上由“冷”字的最后一笔顶起一个高高的行书“冷”字。白色的不锈钢泛着四周林木的青光,在蓝天下青山边,显得格外醒目。
停车场边上有一个标牌,上面是“呼伦贝尔旅游驿站 9号中国冷极站”。停车场没有什么车和人,显得冷冷清清的,格外空旷。稍事休息,我们又上路了。
当晚我们先在路边街道上的一家店里吃饭,是连灶的火锅。一口铁锅下面是烧柴火的灶,围着锅台有一圈座位。服务员等我们坐定后打开灶门让火烧旺,然后在锅边贴上饼子,锅里放进羊肉汤和其它菜。盖上锅盖后一会儿工夫,汤滚了,饼子熟了,服务员揭开锅盖,热气和香气一起冒上来,勾起了我们的食欲,就都开始狼吞虎咽了。渐渐地,觉得屁股下烫了,即使垫上了垫子也还是烫,毕竟是盛夏呀。这还是内蒙林区昼夜温差大,这时大约就是十多度,所以即使是屁股觉得烫,身上还是不热。
正说笑着吃着,突然从隔壁包间出来几个姑娘,说着我们的家乡话过来了。其中一个探进头来问:“你们也是江西修水的?”
在外地听到家乡话,觉得格外亲切,我连忙用家乡话回答:“是啊是啊,我们也是修水上奉的。”
“巧了,我们也是上奉的。”
“上奉哪里?”
“石坪。”
“嗨,真巧!我就在石坪教过一年书。”
“是吗?你——你是米老师!”这个姑娘惊喜地喊起来。
我也非常惊奇,竟有这么巧的事,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大兴安岭地区,竟然遇上了能认出我的人!我不由得盘问:“你怎么知道我的?”
姑娘急切地说:“我是你的学生郑江群的女儿,我听我父亲和姑姑说起过你。”
在外地遇见父辈的老师,这个姑娘一定要我到隔壁她们的包间坐坐,在一起照张像,说是要发给她的父亲和姑姑看,分享一下这个惊喜。
饭后由于我们住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就此别过。
第二天,我们到“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去游览,其实就是根河敖鲁古雅打造的一个旅游景区。路边停的车挺多的,我们的车停到了远离入口几百米的地方了。这里有一个雕塑,是一个猎户汉子背着猎枪雄赳赳地站在一头梅花鹿旁,显得非常威风非常男子汉!
进入景区,一路都有鄂温克族的民居和卖奶饼等点心的摊位。司机特意指引我们去路的下方看一处地窨子,不经指点的确是发现不了这底下竟然还住了人。我们下去发现依然有门有窗,从敞开的门里看去,里面仍然有冰箱电视等现代化的电器,床铺桌凳炊具等一应俱全。
回到路上,发现前面有一颗树,树干上缠了许多红蓝黄色的布带。这是棵什么样的树,有什么故事吗?我快速走到跟前,发现有一块青石板的牌子立在树旁,上面的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说的是从前有一对鄂温克族夫妻和孩子们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天,丈夫打猎回来,发现妻子晕倒在地上,他急忙将妻子抱进撮罗子里,但是任他怎么呼唤都没能把妻子叫醒。于是他日夜守护着妻子,因劳累过度在妻子身边睡着了。朦胧中一位老者对他说,如果你想唤醒你的妻子,我可以帮您,不过从此你将变成一棵大树,再也不会以现在的模样出现在她面前了。丈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说愿意变成一颗棵大树来换得妻子和子孙世世代代的平安幸福。老者点点头,一挥手将丈夫变成了一棵挺拔的大树。妻子醒来后,四处寻找丈夫。她看到丈夫的猎刀挂在这棵大树上。老者来到她面前,告诉了她事情的经过。妻子抱着树痛哭了三天三夜,感动了神灵,将妻子也变成一棵树,依偎在丈夫的身旁永远相伴。后人就将这两棵相拥的大树视为神树,在这里祈祷平安幸福和爱情永恒。一直以来,有婚约的男女都会来这里拜树祈福,系上自己献的哈达(那些彩色的布带是哈达),希望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
读完这个故事,我在仔细察看这树,果然是两棵树拥在一起,一颗小一点的缠在粗壮的那棵上,缠得紧紧的,好像生怕他再离开似的。我被这两棵树感动了,默默祈祷他们永远相拥,永不分离;同时默默祝福在树前祈祷的男女婚姻美满,爱情永存。
离开神树再往里走,只见林中有一个小小的场子,安放着用原木做成的可以转圈的跷跷板和秋千等,两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爬上跷跷板,边跷边转着圈,玩得不亦乐乎。
我正忙着为孩子拍照,忽然听到有人喊我,转身一看,竟是昨晚遇见的学生的女儿!她笑着说:“米老师,我们真是有缘,今天又碰上了!”是啊,我也不禁感慨起来:世界说大也大,大兴安岭地区从漠河到这里,汽车跑了一整天,还没有走出林区的一半;说小也小,在真正的北国竟然接连两次遇上远在江南的家乡人!
司机在催促我们去驯鹿园看驯鹿,我们再次告别。在林荫中走着木栈道,路旁有卖鹿奶、鹿肉干、鹿角工艺品等各种纪念品的摊位。转了若干个弯,才看见林中有一群驯鹿,还有人在卖适合它吃的干苔藓,15元一盒。两个孩子自然又要喂驯鹿的,分别买了一盒,看着高大的驯鹿摇晃着头上分叉像树枝的鹿角来自己手中的盒子里吃苔藓,都稀罕得喜笑颜开。
太阳从树林的缝隙中照射下来,气温升高了。孩子们玩得兴头十足,我则觉得有点热了,就躲到阴凉的地方坐下歇着等他们。
趁这个休息的时间,我同旁边摊位的主人攀谈起来,了解一下敖鲁古雅是怎么回事。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三大直系之一雅库特系中的一个小部落,这里的鄂温克族雅库特人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
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由桦树制成的尖顶型简易房屋),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始终保留着。
买了一些鹿肉干,孩子们也出来了,我们一起往外走,又看了狍子园中的许多狍子。狍子有点像我们南方的麂子,比麂子个头更大些,而且屁股那里有些白毛。我第一次知道狍子这个名称是读小学时阅读《林海雪原》,里面有吃狍子肉、狍蹄筋等情节,印象特别深刻,只是直到现在才亲眼见到狍子。
孩子们见了狍子就走不动了,我只好先走,以便他们来赶上我。在一处小桥边等他们时,发现这里的水也是黑褐色的,再一次印证了司机说的黑龙江的水为什么是黑的。
离开最后的狩猎部落,我们又向下一个目标——室韦前进了。前面有什么稀奇的景色和故事等着我们呢?我期待着。
网友评论
能在遥远的北国遇到家乡人真是神奇,晏老师好有福气!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