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时候,记得学完了一篇小说课文,语文老师抽我起来回答问题:“课文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啊?”我不假思索:“他是一个好人”。
语文老师看着我,笑着挥手叫我坐下,然后语调缓缓地对全班同学说:“好人和坏人没有绝对的界限,怎样才算是好人?怎样又是坏人?有的人时好时坏,他又该属于什么人?……”
老师讲了很多,答题技巧我没有记多少,只记得他说“好人和坏人没有绝对的界限”,像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知道饱含深意,却思而无获,因为那时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好人不就是坏人吗?我可以爱憎分明,却无法对人进行“好的”“坏的”的定义。
通过这个月拍细节照片,我愈发觉得,其实很多东西都无法画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线,说左边的就是好的,右边的就是不好的。因为除了黑白之间更多的是分不清的灰色地带,还有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到底怎样才是一张好照片?我在书中看到了无数个答案,无数个标准,例如,曝光准确、构图合理、色彩动人、内容深刻等。诚然,达到了这些标准,或许就是一张好照片,却不一定是我眼里的好照片。
男朋友笔若同学是高级摄影师,我相信他的专业能力,拍了照片总会给他瞧瞧怎么样。
我一般都会在完听他的建议,思考一下,毛病确实很严重的就删掉,但有的照片即使在笔若同学看来“一无是处”,挑出毛病一大堆的照片,我还是会保存下来,因为那些照片带给我的欢愉感远大过它们本身的“瑕疵”,能让我怦然心动,看着照片的时候,嘴角上扬,面带微笑,这就够了。
就像这张照片,在跑步的时候拍的,拿给笔若同学看,他说太杂了,很乱。我说,我就要拍出“一大片森林”的那种效果啊!笔若同学又说我聚焦没聚到云云,一大堆毛病……但看了好几遍,都觉得这张照片好美。我感觉到了森林的气息,感觉到了阳光的温暖,那石头好像一块块岩石,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又溢满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尽管只是一株株野草,却也“长成了”一颗大树,我在跑步时就想着“草也可以长成大树”。这张照片给了我美的享受,又给了我精神的动力,我很满足,很喜欢,保存!喜欢是一种感觉,无法言表,有感觉的照片就是好照片。或许,我是专业能力不足,看不出自己的照片存在哪些“瑕疵”,但如果,不是因为喜欢,我也就不会去拍了,毕竟,我只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摄影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近,它并不是多么深奥的东西,只要我们通过取景器的“框框”,框出自己想要的画面并记录下来就好。如果这幅画面可以让自己有所触动,甚至触动到周围的人,那就是一张好照片。
分享几张自己拍的照片,说一说我拍摄这些照片的缘由,说一说我“制作”这些照片的理由,说一说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说一说我用手机摄影的感触……
你囚禁不了我,因为我在生长在学校外的一个小餐馆吃饭,找了靠窗户的一张桌子坐下,在等待饭菜上座的空档,我向窗外望去。
废弃油桶、啤酒瓶、黑黢黢的木板、藏污纳垢的水管、流淌遍地的污水……一片凌乱,场景真不好看!
我马上缩回了我的目光,平复了下心情,拿起筷子吃餐桌上的饭菜。当我咀嚼着饭菜不经意转向窗外时,却发现了一株绿色的藤蔓。
然后我放下筷子,举起手机,横比竖比,最后拍了一张竖幅的照片,而后调整水平,裁剪掉窗户上多余的部分,只留下十字架窗框 ,用手机软件把除藤蔓的地方都调成了黑色,就成了如此模样,我,满意了。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眼睛,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区别在哪里?
十八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在学校门口等老师送资料时,站在树下躲太阳 ,抬头看见了这样一个“疤”。
其他的枝桠都随心所欲向四周生长着,枝繁叶茂,只有这一枝被据掉了,我思考原因,大概是它靠近路边,挡住了行人去路,所以遭遇了“砍头”的厄运。
踮起脚,把手机高举过头顶,拍摄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尽管看着异常自然,但我还是人不住想“修饰”一番,用手机软件突出了细节,调高了一点饱和度,为了突出我所感受到的那种“悲壮”的气氛,我加了一个黑色的边框。
你扎进我心里,我用炽热的心血融化你考科二挂了,出考场站在路边的树下难过。使劲抬头想把眼泪压回去,结果还是落下来了,低头用手背去遮掩,看见了这样一幕。
几颗钉子深深的扎在树里,触目惊心一下,我在心里谩骂谁那么缺德。心疼,说不出是对自己的际遇,还是对树的不幸。
仔细瞧时,才发现钉子已经生锈了,看来它钉在树里已经有些时间了,渐渐熬不住了,树却一直在生长。
“这点遭遇算什么,你还那么年轻,以后经历的还多着呢!没事,大不了再重考一次!”一位考了四次都没过这次考过了的大姐安慰我说。
我点点头,看了看树,看了看那几颗钉子。现在科二挂了的结果是不好的,但再考一次就当练车了,也降低我当“马路杀手”的概率嘛(笑脸)。
在一本书里看到了这样一段很贴心的话:
摄影是一件挺简单的事,只是按下快门拍到自己喜欢的照片而已。如果这张照片恰巧还可以感动其他人,那便是一种意外收获。
我只是拍了自己喜欢的照片,如果你也喜欢,那便是我意外的收获,最大的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