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有原因,也有目的。目的又是各式各样的,比如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个好的成绩。比如我们学习心理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比如我们传统讲养儿防老。
那么我们做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就如同今晨我发的微文,我非常喜欢码文字,但是我又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发表,只有对此乐此不疲,写的津津有味。那么我码文字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
行为背后的动力决定了成就——李克富思维训练营65/90今天早上我自己给自己分析了半天,没有找到答案。不过今天李老师发的简书,已经让我找到了最佳答案,解决了我的困惑。许又新教授在《心理治疗基础》第五章——适用与调解——关于<原因和目的>篇中说到——
先有内目的,后有外目的,也就是目的手段化,这往往意味着人的生物性之社会化。例如,幼年打球只是为了“好玩”(内目的),长大后进了国家队,打球成了为国争光的手段,赢球成了外目的。胜败关系国家荣誉,这个外目的太强烈了,内目的往往趋于消失,球员可以完全体验不到打球的乐趣,反而感到十分紧张。如果打败了,更可能只是感到苦恼和沮丧。
这样的解释,几乎适用于所有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孩子。
通过这一段文字,我想,本来我喜欢文字,喜欢码文字,只是因为喜欢(内目的),长大以后还喜欢,是因为码文字已经成了我跟这个世界说话的一种方式,当我内心苦闷的时候,当我烦恼的时候,当我觉得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我可以通过写一些文字跟需要沟通的那个人,事或者物,或者是这个世界说说话,表达我内心的一些情绪,让自己心情更好一点。
兴趣?无趣!如果让我通过写文字来赚钱养家糊口,码文字就成了我谋生的手段,是否写得好,关系着我的日子能不能过的好。码好文字成了外目的,这个外目的太强烈了,渐渐的我会去为了赚钱而写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文字,也就没了乐趣可言,甚至会感到紧张。如果真的写得不好,可能会感到很苦恼,很沮丧,甚至很绝望。我觉得在这种压力下,我可能反而不喜欢码字这个行为了,甚至是可能讨厌,码文字就只是一种手段。如果我码文字过程中,会因为码字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新的体会,境界因此而提高,并且感到非常的满意,快乐。那么码字这种行为也就目的化了。
人生本来就有好奇心,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最初的动力。就如同我写文字,第一次写就得到了一个荣誉,然而这个荣誉对我来说又不知道是意味着什么?为此充满了好奇,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开始不停地写,这就是我写文字的最初的内目的。因为在这么多年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停的写的过程中,一直没有被迫的感觉,所以这份内目的一直保持着。所以码字这个行为一直就是我的乐趣,兴趣,爱好。
是谁的兴趣?许教授又说,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由于不恰当甚至错误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许多人的好奇心被践踏了。对于幼童,游戏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任务之一。据说伽利略有言:教人以其性之所无,殆不可能,助人发挥其所固有,则能事毕亦。一位家长或者老师,即使教了孩子不少知识,但如果摧残,心不甘情不愿,慢慢的动机也就减弱,甚至消失,没有动机,哪来动力?没有动力,哪来达成?
探索,学习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愿意学习,学的很好?而有的孩子厌学甚至离家出走呢?让我说,就是没有启动内在的福地动力——内目的,内目的越是发自内心,越是纯纯的无利益名誉纠葛,越是容易达成!
您的爱好是出于内目的还是外目的呢?需要做调整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