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官玺的制作是比较规范,往往同类形制规格划一。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为正方形,坛钮,印面边长为21mm~24mm,白文,印台与坡形纽座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台阶,为他国所未见;个别有朱文者,尺寸略小,边长14mm~15mm;少数朱文大玺,印面甚大,字体也浑厚苍劲,气势颇佳。另一种是长条形,柱纽,大多见于燕国陶器铭文之上。
如果从字体辨别,可以确定的燕国官玺很多,但一些地名在典籍中未见记载,难以确切的认定。
燕国官玺文字风格比较统一,线条匀称,结体公整规矩,是其特色,但是刻意的雕凿,反而使得线条过于僵硬、呆板。与楚国和齐国相似,燕国古玺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独有的文字的写法。例如“都”字的写法,“丞”字的写法等,我们会在下面的例举中见到。燕国官玺除了称“鉨”,也称“节”、“鍴”、“符”。
一、泃城都右司马
泃城,燕国地名。《水经注》记载泃水又称泃河,临泃城在河北三河县境,应即泃城。
都,非指国都,是指有城郭的大邑,燕玺中地名称都,是一大特色。
司马,看过我们前面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是执掌军政和军赋的官员。
此印印面可见燕玺比之楚玺、齐玺更加规整。六子两列,两边的稍宽留红,两列中间的稍窄留红,字与字上下的基本没有空隙,都是燕玺比较有代表性的。横直笔画的排列尤其显得工整,口字的处理则生动许多,城字中间的实点代口也是燕国玺中比较有特色的。
“马”字的处理在古玺中是变化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将下部写成两横或者一横比较普遍,但是长短与细微的区别便可以让人大致区别其玺所处地域,比之此玺的马,齐国官玺的“马”,更加特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我们齐玺的文章。
二、文安都司徒
汉代便设置有文安县,属于渤海郡,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河北文安县东北。汉之文安当因承袭战国而来。
司徒,官职名。《周礼地官叙官》:“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可以知道,司徒是主管教化的文官。司徒与司马类似,也有左右司徒之分。
通过这两方燕国古玺大家边可以对燕国古玺形制的规范有大致的了解。
三、夏屋都司徒
夏屋,燕地名。《竹书纪年》:“魏殷臣、赵公孙衰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可见夏屋属于燕地。
关于司徒我们再看看“方城都司徒”。我们已经对燕国这类官玺比较熟悉了,字成两列,一列写地名,一列写职务。左右列与列的留空相较上下文字的留空更大一些,使得印面更加的规整。但是结字的处理,却工整而不呆板,我们可以看看“司”字竖画底部的处理,“司徒”中“徒”字横画的处理,都是为印面增加了动势与变化的。
四、□□都右司马
前两字争议颇多,笔者较为倾向于此两字为“雷旦”地名的专用字。
此古玺的印面章法,历来被许多印人所喜爱,作为巧拙一类章法的代表之一。我们也可以细细的看看,右一列,为地名,这里“徒”字的写法也是燕玺特有的,此三字都有相同的部首,对书法篆刻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同一字在同一副作品中,是比较需要注意的,要做到同而不统,即字同而写法不统一,比较有师范效果的是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中“之”字的写法。此处亦是,相同的部首,又在一列上下紧挨,很容易使得印面呆板。此印的“雷”的盘曲处理便是此印的巧,以巧破拙。此印将结体的方圆、宽窄、歪斜;笔画的曲直、欹正巧妙地融合在一印之中。巧拙对比强烈,特别是三个相同的耳刀旁的处理,形态各异,巧中又有变化,巧中有拙,巧拙相映成辉,又有挺拔浑厚的红白两道边栏收拢,使之全印更加的神完气足。
我们可以再比较之前的几方古玺,更显得此玺的精妙。
五、庚都丞
庚,地名,已不可靠,当与庚水相关。
都,我们说过这是燕玺中特有的处理。
丞,是地方的辅官的官名。丞字的这种写法,也是燕玺所特有的。
这种印面上有粗大笔画的处理,很容易产生不协调的、突兀的感觉,此印的处理,以这种大拙的处理,又以光滑的边弧、特殊的类似肖形的处理来解拙之笨重。我们知道古玺大多为工匠所制,那么这种印面几可算作妙趣天成,但是其中的章法是值得大家细细思考的。
六、首军丞
这种长方形的朱文古玺,是燕玺的另一种形制。
战国时代,各国的常备军往往分成左、中、右三军。此玺为军副官的玺印,也有书中将此玺玺文作“左军丞”。这里的“丞”字便有所不同了,写法虽同,但是笔画的处理与其余几字更统一,而没有做可以的如大块斑点的处理。
七、大司徒长伏乘
“大司徒”官职名。《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抚邦国。”是中央政府的官职。
“乘”,或以为读作“证”,通“徵”。
这样类似的长方形,几无边框的朱文印,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在上下两端部分笔画的处理,又似笔画又似边框,对后世朱文印,特别是随形处理都有借鉴的意义。
小结:
我们没有给出很多的燕国古玺,主要是燕国古玺的形制很规范,只有一两字不同。但是燕国古玺可以让我们借鉴的并不少,既有特殊的巧拙处理,所带来的浑然天成的妙趣;亦有印眼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