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在长沙博物馆聆听了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所作的以《西夏历史与文物》为题的讲座,他利用考古出土的大量文物资料,结合该馆正在举办的“贺兰山下——西夏文物特展”,从西夏文字、工艺、佛教、建筑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呈现了近千年前西夏社会生活、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的风貌特征,揭示了西夏兼收并蓄的丰富文化内涵,让我感觉西夏历史在文物中复活,已变得不再神秘。
西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地处西北广袤腹地,时跨近两个世纪,据中西交通要冲,与中原文化相互交织,兼收并蓄,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古代地域文化。
这些年,随着西夏考古工作的深入,出土了大量文物,为今人了解西夏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西夏文字、建筑、文物从不同侧面真实、立体、生动地提示了西夏的社会文明、经济生活、文化艺术,使神秘的西夏历史面貌变得清晰起来。
关于西夏文字,据李进增介绍,这是在借鉴汉字的基础上,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倡导下,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的,共6000多字。从文字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
西夏文字结构方正繁缛,撇捺等斜笔较多,左右平衡,格局周正,形似方块,有比较完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到文学著作、历史书籍、字典辞书、碑刻、印章、符牌、钱币以及译自汉藏文的佛经,都有应用。西夏文字在西夏时期,一直使用,其灭亡后,仍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
1804年,清代学者张澍偶然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使消失的西夏文字重现;20世纪初,黑水城大量西夏文献的发现促使各国学者纷纷研习,西夏学逐渐形成。
根据播放的《西夏文字构造举例》,西夏文字分为单纯字、合体字、象形和指事的字,合体字分为合成字、互换字、对称字三种。
关于西夏工艺,李进增说,西夏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西夏的陶瓷器、金属器、木器、棉麻纺织品等的制造工艺技术因此得到提高并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西夏瓷器以黑、白、褐三色为主,其装饰多采用点彩、捏塑、剔刻花等工艺。纹饰题材以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为多。比较典型的器物有白瓷豆、热瓷高足碗、剔刻花扁壸、褐釉剔刻菊花纹经瓶、鎏金铜牛等。西夏陶瓷器虽不甚精美,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西夏的金属铸造业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武器、农具及工艺精湛的金银器。西夏钱币是由官府统一铸造的,铸工精细规整,优于同时代的辽钱和金钱,堪与宋钱媲美。
西夏瓷器的生产虽然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在造型设计、纹饰题材和装饰手法等方面又表现出了较强的地域特色。其主要生产地在宁夏灵武磁窑堡附近,另在贺兰山东麓、甘肃武威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也有生产。
西夏瓷器的釉色主要以黑、褐、白釉为主,也有少量青、紫、茶叶末及姜黄色釉,其中白瓷质量普遍较高,可能与西夏人崇白色有关;西夏瓷器按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文房用具、娱乐用品、雕塑艺术品及建筑用材等;常见器形有碗、盘、瓶、壶、罐、盆、灯、砚、板瓦等。西夏瓷器以剔刻花瓷和白瓷最为精致。
谈到西夏钱币,李进增认为,它是我国货币文化的一部分。西夏在设立铸钱机构以前已开始铸造少量钱币。因为宋、辽严禁铜铁出口,西夏本地又缺乏铸钱的原料,同时宋朝每年给西夏大量的赐钱,其在经济上依赖宋朝,所以在西夏的流通货币中大多数是宋钱。
到目前为止:在西夏墓葬、窖藏中出土的钱币多数也是宋钱,西夏自己铸造的钱币质地有铜钱和铁钱两种,铜钱主要发现在西夏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铁钱则多分布于西夏东部的内蒙古包头,东胜一带,这里也是西夏与金的边界地带;钱文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汉文钱轮廓规整、文字清晰秀丽,表现出较高的铸造水准。
关于西夏佛教,李进增主要讲了佛教政策、佛教造像、泥塑和擦擦四个方面。
佛教政策方面,西夏为发展佛教,在很多方面对其实行特殊保护和优容照顾的政策,如:西夏以法律手段保护佛教、道教和儒学,刑罚甚严,其中把保护佛像置于首位;西夏僧人在法律上还享有特权,有些僧人犯罪时可减免刑罚;西夏对寺庙在经济上给予很大照顾,寺院领有土地,但不用纳税等……
西夏时期的佛教绘画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留下了不少艺术精品。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数量多,类型全,内容丰富,反映了西夏绘画的水平和特色。两窟的西夏壁画中以佛像、说法图、经变图、菩萨像等为主。
早期壁画在题材、布局、人物形象、衣冠服饰、技法等方面都接受了北宋、五代的影响,具有严谨写实的作风,但构图上往往公式化,题裁比较单调。西夏晚期壁画受到辽、金和南宋画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特点,人物形象逐渐接近党项族的面部特征和体质特点,出现了西夏流行的服饰。后期藏传佛教的影响进入洞窟,藏式佛画开始流行,密宗大日如来和观音为本尊的壁画出现,壁画供养人已经是典型的党项人装饰。
佛教造像方面,1986年4月,宁夏银川市出土青铜文物10件,其中2件六棱双耳长颈瓶、1件双龙钮八卦铜钟、7尊佛教人物鎏金造像。这几尊造像,出土时金光灿灿,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比例匀称、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工艺和学术研究价值。
唐卡是最富有藏族特征的一个画种,其构图对称紧凑,装饰满而繁,线描细致有力,敷色浓艳对比强烈。它们一般用绿色画山石、树木、天空和地面;人物、建筑及大面积的主尊像则施以红、黄暖色调,线描是西藏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唐卡大多采用铁线勾勒人物,景物则用富于变化的粗细线条勾描。另外,唐卡中用金的地方很多,不论主尊像还是周围故事画里的人物服饰,大多用金线勾描、建筑树木、山石也往往用金线,金点加以装饰。
关于泥塑。由于笃信佛教,西夏境内寺庙数量十分可观。随着佛教寺庙的发展,泥塑作品在西夏比较普遍,并且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西夏泥塑在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武威和张掖、黑水城遗址、西夏陵区、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的绿城遗址及达来呼布镇以东附近的一古庙中皆有发现,相比之下,宏佛塔泥塑毫不逊色。宏佛塔西夏佛教泥塑既继承了唐宋彩塑的传统手法,又具有西夏造型特征。每一尊塑像都是一件独立完美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擦擦。模制小泥佛和小泥塔俗称“擦擦”,常见的有高浮雕、浅浮雕和圆雕,均用凹型模具挤压脱模,然后晒干,有的再经烧制或彩绘。模制小泥佛和小泥塔是一种宗教圣物,多数作为佛塔或佛像腹腔的填充物。出土地点主要是西藏或古代藏传佛教流行之地。西夏晚期,藏传佛教很盛行。现存的西夏佛塔,多藏有小泥塔和小泥佛。
关于西夏建筑,李进增介绍说,西夏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9座帝陵布列有序,271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境内现存西夏时期规模最大、地面遗址保存最完整的帝陵之一。
西夏陵平面布局仿唐宋传统的昭穆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计有裕、嘉、泰、安、献、显、寿、庄、康9陵。西夏的勋臣贵戚陪葬墓布列在帝王陵园周围,整个陵区陵墓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陵区每一座帝陵由宫城和其它附属建筑组成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一般占地约10万平方米左右,皆为坐北朝南,基本结构大体相同,即从南到北布列双阙、碑亭、月城和宫城,宫城内有献殿和陵塔等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西夏陵将中原汉唐建筑的传统风格与技艺,与本民族的内涵相结合,堪称西夏建筑集大成者。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在互动环节,不少观众争先恐后地提问,李进增详细地进行了回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整个讲座中,李进增用深入浅出的讲解,重现了西夏的文化与历史面貌,让观众长了见识,对西夏有了更加直观、具体而立体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