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住非家
心住非家 第六讲 253经

心住非家 第六讲 253经

作者: 3ce3655c72ec | 来源:发表于2017-12-05 16:50 被阅读40次

是法住法位 第二课  253经文

慧云记于2017年12月5日

读原经,杂阿含经253

讲述了外道婆罗门尼弟子受感与尊者优陀夷讲法,并说服其师婆罗门尼邀请尊者优陀夷讲法,由于有婆罗门尼态度傲慢,优陀夷受邀三次待到婆罗门尼态度恭敬后才为之讲解苦产生的根源是因为缘起法。婆罗门尼听法后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故事。

1.为什么请法:

外缘:弟子已经听闻过法。对有优婆夷尊者所讲之法有一定程度的信。

优陀夷自身的神态体貌:容貌端正、诸根寂静、心意安谛。

弟子:已闻法,知道婆罗门有求法的倾向。

内因:婆罗门尼自身对法有渴求,对法有迫切感。婆罗门尼自身的修养。没有遇到正法。

2.婆罗门尼前后行为的反差:自手供养VS现起轻象,傲慢而坐。思考:婆罗门尼为何会有前后的反差?

a思维局限b.行为惯性

我们常规思维的会不解为何婆罗门尼前后态度的反差这么大,是不是情商低。但是我们知道,后面婆罗门尼在三次被拒绝的情况下还一再请法。得闻正法后也立即皈依三宝。可以知道婆罗门尼是个很有修行,善于听取人意见的人,而且还亲自奉食。

身处在不同层次的人认为恭敬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婆罗门尼穿着鞋,坐高处,只是习惯使然,她作为有地位的阶级,平常都是这样做的,这次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假设我们要去见一个敬仰的人,有的人可能想着怎么收起平常所穿着者华美的服饰,穿上比较朴素低调的样式,以显恭敬;而有的人想到平常穿着过于简陋,会把平常舍不得穿的衣服穿上。这两类行为的表象不一样,但是显然本质上都是恭敬的表现。

思维的局限来自阶层的差别;行为中往往是惯性使然。

3.优陀夷为何不给婆罗门尼请法?

前期恭敬是人情,后面的不恭敬行为是不尊重法情。结合302经中玷牟留外地向世尊求法,虽然人情上态度不算恭敬,但是法情上却是恭敬的。世尊也为玷牟留外道讲法。讲法的人要以法为贵,以法为尊,尊重法。人情不究竟,法情才能帮助我们解脱。

优陀夷自被请法的状态:默认受请。

寂静是安宁,平静的,是涅槃所得。真正得道见法的人,诸根是寂静,默然是指默然不语,表示修行人寂静的表情与安详的状态,这里指优陀夷尊者以沉默不语的安详状态接受邀请,同意受供。

如果是我们常人:被这个尊贵的白富美邀请求法,肯定会很欢喜,常人都是爱彰显自己,趋乐避苦的。

4.怎么请法?请法的态度?

a对法的恭敬b亲近善知识c信受、低位、恭敬、虔诚。

讲法的效果是在需求最迫切的时候才是最有效的。先令欲勾牵,再令佛至。要善于利用人性,得不到的才珍贵、不求不助。不知道珍惜就会无所谓。学法是需要有敬重才能有深度。

传道人需要撒下很多的种子才能一颗发芽。

把原经中的故事结合身心,当成生活中的人物。去接引生活中出现的同类情况,用经文中的法去指导生活。

5.法达见六祖事迹:

法达读《法华经》300遍,见六祖不顶礼,不磕头。六祖说:人迷法华转(法华经加持你)。心悟转法华(法义在心中)。就如人穿衣服,衣服穿人。这是是无明到明觉得过程。

判别学法的功效不在于学经文后彰显个人价值,而是在于自己解脱了没有,才能渡他人。

学佛学的好应该是温和柔软的,懂得众生皆苦。自卑和傲慢都是人性,佛陀讲的法是在教我们如何走出它,超越它。

“一及一切,一切及一”不管是一切还是一都是落在无常无我的缘起法中的。

在根相触的当下,照见五蕴皆空,身见破了,我执破了。身心脱离即是心与境的分离。观自在,解开的是结系,能脱出来的是境界,让身心得以自在。

6.如何理解“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常人无法将二者对等,是因为识住四色上。“空”不是代表“无”,而是指没有长存不变的物体。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7.五类善知识。

a证果圣人(四双八辈)——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

b七善人及无余涅槃者——上中、中中、下中涅槃者;生般涅槃者;无行般涅槃者;有形般涅槃者;无形涅槃者;无余涅槃者。

C善知识:可使众生有“生”法者,解脱于“生”,破无明断他染爱。

d传正法的善知识——法师说法师

e真人——法在心中建设,用自己的身形展现出来

8.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

亲近是:恭敬、供养、服侍、信任、接近。还可以理解为协助、共事。

a增长福慧,消除宿业b增长信心,道业坚固c入圣流所必备的条件d成就道果,度脱众生

修行时有阶段和次第的。

8.亲近善知识的方式。

a给侍所需b礼敬供养c尊敬戴仰d师有教赦,顺师无违(人情和法情都要融合)e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9.如法亲近善知识。

a依法不依人b对自己负责,住在法上c独立,内心坚强,自依止,法依止。(自依止,依止的不是自己的那份见解)

10.真正的皈依

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是尽形寿皈依不看外道典籍。

佛法正见不彰,我们的三皈五戒都是在形式和表面上。真正冲着法来修学的时候,才是对自己负责人的态度。

11.关于择师。

择师前需要明确择师的目的,要慎重。

亲近善知识(外缘)、多问熏习(外缘,闻的是无常无我法、因缘法)、如理思维(内因)、如理思维(内因)。

择师后要有恭敬心、虔诚心、低位心、谦虚心、信受心与感恩心,才能引发修行的路上的出离心、长远心、勇猛心、坚固心、精进心,修行的路上才会有信心、勇气。

修行需要善知识的指引、提携、帮助、引领。

12.苦产生的的原因:

自作——靠自己,真的是靠自己吗?自己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

他作:靠别人?

自他共作

无因作:靠命运?命运是谁决定的呢?

苦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

——外缘+内因(如果外缘改变不了,那就创造内因)

13.缘起的流变不能两支单独存在,而是1+1+1+1模式,(眼)根+(色)尘=——识攀援——触——受——苦。

眼根触色尘产生眼受、眼色、眼思在触的当下,把内在的执取染爱给灭乐,染爱一灭,无明即破,生死即了。

14.学佛需要内因外缘

如果只有外缘,那人就不用修行,佛陀就可以度所有人。

如果没有内因,那不用跟随善知识学习,自己就可以解脱了。

15.风动旛动(现象,对镜),仁者心动。仁者心为镜所转,烦恼被镜所转,内心被那份执著所感染。

16.婆罗门尼为何能立即见法?

婆罗门尼自身的修行基础是非常好的,从三乘共法角度来说,她在已经修行好了人天善法。,只差临门一脚,之差菩萨道的修行。(菩萨道的慈悲不是滥慈悲,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因缘的基础上才去慈悲的,要有合适明觉,佛法不离因缘法。)

17.作为得法的人如何讲法。

讲法需要看时机、讲法需要智慧,讲法需要把握人性。

18.心如何在法上:要自依与法依,让自己在心中把正法的知见建立起来,不依赖于他人。

不由于他,入佛教法,于法得无所谓。人有聚散离合,法才能与你相随。

19.悟前悟后的身形展现

悟前悟后,身形展现是一样的。悟前是依法而修,如法而行才达到圣人之流,悟入法流。

悟后还是按这个法而行,是本来面目,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展现。

法是一味的,是平等的。

能开悟,说明在悟前已趋于法,是依八正道而行。当悟了后,只是实行八正道而已,身形展现不违八正道。

20.如何不苦不乐受是苦的?

不苦不乐是愚痴无明导致的不苦不乐。因为意识不到,看不到问题所在而不苦不乐。

有的人学佛前以为没有苦,但是学佛后却发现了苦,因为放弃学佛,学佛无法深入;也有人因为学佛无法运用而放弃学佛。人生未经历波折就很难对苦有很深刻的体会,自然无法信任法。但是学佛可以对未来要经历的苦有一份准备和预防,少走弯路。

21.界与界俱:

人与人之间是有界的,人在德行、习惯上是分等级的。碰到层次低的人要善于对自己好,做到不被其感染,走不过去就可以绕开。像孔子说的三季人,既然你说是三季,那我就承认好了。只要我明白事实就是四季。特别是自己的时间精力有限,要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善于创造好的修行条件到自己。这并不是一种屈服的表现。而是更加圆融,其目的也是为了将有限的时间用在修行上。要有铁牛不怕狮子吼,铅丝木人见花鸟的心态。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思考:

1.真正有法的人的身形展现。

外表:不在意穿着,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得体大方即可。“容貌端正”

内心:有法的武装的内心是安定的,不被外物所动的。“诸根寂静、心意安谛”

人对有法的人的恭敬不来自外表,相由心生。30岁之前的外貌是父母给的,30岁之后的外貌是自己给的。学法之后会更加圆融,很多关系,很多事象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越是有法的人越是谦卑,其他的都是对自我能力的彰显。别人越尊敬你,越是爱彰显自己,越把自己高高放在上面。

2.莫将容易得,当作等闲得。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莫将容易得,当作等闲得。

无法闻法的状态有很多种:

六界中层次过低,没有资格闻法;

生活在人道中,没有求法之心;

生活在人道中,有求法之心,却因为闻的是不究竟的法;

闻习正法,修行的量没有积累,没有深度,也算是没有闻到正法。

最后一种才算是能得闻正法。

既然闻法这么不易,那么更加需要珍惜。易指的应该的法的普遍性,日用而不知。学法的态度应该是要恭敬虔诚的,珍惜的。

3.如何亲近善知识。

有法情也要有人情。

物质形态上把善知识当做人,人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照顾人情心情。

法情上也要全身心的怀有恭敬之心。恭敬的学法,柔软的待人对事。同时也要对法有信心。结合身心去学,学成后也要弘扬法。用以善知识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待人接物。

心住非家 第六讲 253经

相关文章

  • 心住非家 第六讲 253经

    是法住法位 第二课 253经文 慧云记于2017年12月5日 读原经,杂阿含经253经: 讲述了外道婆罗门尼弟子受...

  • 心住非家 第二讲 285经

    慧云 记于2017年11月7日 重点: 1.五乘共法:人、天(人天善法)、声闻(听法)、缘觉(自己的解脱)、菩萨。...

  • 心住非家 第五讲 64经

    《是法住法位》第一节 慧云记于2017年11月24日 读原经: 杂阿含经64经:如果解脱“我”、“我所”则断五下分...

  • 心住非家第六讲--是法住法位

    主讲人:慧兮 作业: 慧枚 253经讲述了毗纽迦旃延式婆罗门尼,招请优陀夷来受供并说法,优陀夷看她态度傲慢,不肯...

  • 心住非家 第一讲 837经

    慧云 记于 2017年10月31日 读原经 50遍 拎重点 1. 九字真言 :读原经、拎重点、写体会 2. 为什...

  • 心住非家 第三讲286经、287经

    慧云 记于2017年11月12日 经文解读 286经:讲述如果心被缚著、心有所住,则如在火堆中增加柴草一样,老病死...

  • 心住非家 第四讲 366经、369经

    慧云记于 2017年11月16日星期四 原经解读: 366经主要建个毗婆尸佛等过去七佛,都是对于十二因缘的顺逆观察...

  • 心住非家-第二讲

    主讲人:慧兮 作 业:慧枚 001 拎重点 002 写体会 课堂强调,要读原经50遍,每天早起读5遍,空闲时间读...

  • 『心住非家』何为“如法”的依止善知识?

    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经上讲,...

  • 心住非家---第一讲

    一 重点篇 二 体会篇 人由身心组成,心要住在法上,法是不变的规律,是世尊觉悟宇宙的真相,能带领人迈向解脱。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住非家 第六讲 253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mc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