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云 记于 2017年10月31日
读原经 50遍
拎重点
1. 九字真言 :读原经、拎重点、写体会
2. 为什么读原经?
防止流变,就像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开始的时候水应该少有黄色的泥沙,但是留到入海口的时候,携带的泥沙都足以沉积形华北平原。后世的演变之惊人,让人不得不追本溯源,学习原经。
3. 拎重点作用?
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形成缜密完整的思维体系。
4. 写体会的作用
写体会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必经之路,是结合身心,指导身心,将以为与自己不相关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方法。
5. 说法师需具足的六大成就:信成就、闻成就、识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6. 慢心:能力越强的人,慢心越重。而走上讲法师的道路就是帮助自己逐渐放下自己的这份慢心,认识到这个世界认知的差异性,并乐意将自己的所知所了,愿意将法传播出去。在自己修行的同时也愿众生离苦。
7. 什么是 “心住非家”,要正确理解“家”VS“非家”
“家”是有“我”的地方,就是烦恼,就是贪嗔痴,就是我执我见,就是欲望的地方 “非家”没有“我”地方,心无所住。
8. 修行佛法的目标:共欲,破无明而生明,断染爱执着,熄灭贪嗔痴。契入真正的解脱自在。真正的佛法就是在历缘对镜中,在活生生的工作、学习中可以直接去体会、直接去观察,佛法是实实在在引领我们导向解脱的,真正的佛法,是不离生命的当下的;真正的佛法,是止息贪嗔痴的,是离欲。
9. 《心住非家》主要围绕:佛、法、僧、戒 /居家法、六随念、十善因果/四不坏净、明与无明展开。
10. 菩萨道、解脱道的区别。
菩萨道是修的是在利他的同时达到自利,而解脱道更多的是重在个人的解脱,更多的是强调自利。
11. 为什么《心住非家》有解脱的功效?
以《杂阿含经》为依据,从佛法僧戒、四不坏净入手,深入学习原经,立正信。真正的佛法能解决身心的实际问题。
12. 佛法修行的根本态度,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依法不依人
13. 第一讲:菩提树下成正觉
第二讲: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
第三讲:和合僧——出家为何事
第四讲:无上威仪清净戒
第五讲:居家大德优婆塞
第六讲:勤修六念妙法门
第七讲:十善业果报
第八讲:四不坏净成就
第九讲:明与无明
结束语:修行者的风采
14. 只有依法不依人,才能了知生死的无常,才能看透,对生命才能放下。
15. 佛法讲无常,无我,就在这个法上相见,住在法上,法是无常无我。所以,本无所执,心无所住。学佛之人,目的是为了见法,只要见到了法,这个肉身消失了,也能在法上相见。
16. 道依人弘,法依人传。
17. 依止有法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抉择——择师眼、择法眼——善知识的重要性——信的重要性。
18. 心无所住,建立法情,住在法上。佛法是闻法、见法、修道、证道,它是统一体。一切修行都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身心着手。
19. 人情世故是轮回的因,建立法才是真正的解脱,没有法情都是轮回。
20. 学习法需要在有法的道场,跟随有法的善知识学习。
写体会
1. 修行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内在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自己对自己负责。
不要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给别人戴高帽,反而起到巩固“我执”的作用,对于修行百害无一利。
太多的时候我们喜欢对比人吹毛求疵,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但却忽视了那些现象所产生的因缘条件。有那么一刻,明白了自己所标榜的“完美主义”多多少少有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希求别人完美。离开了条件只看结果,偏见误会苦闷不产生都是不可能的。每个个体都是一个“我”,认为它是永恒的,不变的,单一的,独存的。这才是苦的根源。这就需要内在的修法,而不是外求那些无常的“我”。
2. “信”的分别心,这和依法不依人是违背的。
分别心在生活中处处发生。爱我所爱,我只喜欢喜欢我的;认识的人和非常喜欢的人给到我们同样的建议,我们的采纳效果是不一样的。生活中有种种分别心,我们何其任性。可是明明法是一样的啊。太多时候我们生活在自己贪嗔痴里面,而不是真正的依法而行,何其的可悲,如果我们的心灵不种上庄稼,就会长满杂草,让心灵种撒上佛法的种子吧,终将有一天绿树成荫。
3. 听君一堂课,胜过一大觉。
佛法能不能解决身心的问题呢?有法的善知识,有法的道场,能听听,能沾沾从内而外散发的内涵已经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前小半生追求有趣的人,美好的事物。寻寻觅觅,才发现真正的有趣是由内而外所散发的内涵和修养,所谓厚德载物,真真是的形容到心坎了。而这修养,以前以为是文学的或是其他的产。现今看来,应了那句:法上相见。没有法的武装,那些个有趣都显得太单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些理不清的诸事,那些道不清的都暂且放下,且让人学学法先。
4.人情世故的轮回是因,建立法情才是真正的解脱。
没有法的人情都是轮回。我们常说我爱你,这是最大的谎言,忽略了前因后果,是忽略了无常无我的谎言。所谓的轮回,我们喜欢什么东西,不会改变我们的认知,我还是会在同样的选择上一次又一次的栽跟头。
5.学佛法的半年目标、3年目标、10年目标。
短期的半年目标一定是打好基础。熟悉目前课堂能学到的相关的知识。读原经,拎重点,写体会。同时也需要将所学的运用到身心去检验、论证、指导,改进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个阶段学习的方法:四不坏净、依法不依人始终需要伴随着自己。
3年的目标: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还需要更多经文,见地的积累,同时在这个阶段还有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学习的检验和转化。多闻不如教学,再自己学习的同时,与人共修的同时,还需要更多的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如果能将这份法进行初步的传播肯定是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帮助。这个阶段,输入为主,输出为辅。
10年目标:有了前期阶段的铺垫,这个阶段更需要深入经藏,亲近师父,以及其他师兄和善知识的来源。除了内修的同时,也要把解脱众生之苦为己任。需要至少在自己的身心解脱的基础上,行有余力,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影响他人身上。但是这当然那建立在自己能力具足的基础上。
6. 学佛,学的是一种独立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零碎的知识的交错。形成的带有局限的零散的受限的,没有前因只看后果的思维方式。例如:吃肉就不是好和尚。我们看一个和尚是不是和尚难道不是看他修的是什么法,他为什么会吃肉。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尚且都会因为错误的忽视原因而误会颜回。而作为常人的我们要长出一双火眼金睛谈何容易。而太多时候我们像只井底之蛙,不知道自己是只青蛙,更不知道有井。井是困住我们的“局”,看到了这个局,破局。局一般是因为语言、人(自己、他人=我)而受限。喜欢和不喜欢都是一种束缚。要破局,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这份贪嗔痴的成分(定性)、比例(定量)。把握了成分和比例就很好的有利于通过把控转化的条件,而把控事态的走势。
7.依法不依人 依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完完全解答了我很多困惑。和师父学法,我们会因为师父的高矮胖瘦,出生时间地点等等那些与法无关的事情而影响学法吗?既然学的是法,对别的事情有所期待和要求,这与学法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
8.自体爱的理解。
所有的爱都能回归到自体爱,都是对自我的贪爱。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所有的爱本就是回向给自我的。你爱别人不过是希望对方爱你,即使不是为了对方的爱,也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感而去爱的。你爱的肯定是你爱的,你会爱一个你不爱的吗?说到底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爱的欲望。爱一旦没有回报,就会成嗔。爱也不过是贪嗔痴的一种。真正的大爱应该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9.真正解脱的人是绝对的自私和绝对的无私的。
联系到刚刚写到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理解真正的解脱是绝对的“无私”
但是却不能理解:绝对的自私。希望在后面的修行道路上砥砺前行,探究人生的真正意义。
10. 佛法为什么在后世2000年都能流传,距今那么久了,还有现实意义吗?
其实这个问题一种困扰着我。真的有现实意义吗?我走入的误区是,佛法的唯一真理性。佛不是唯一提出真理的,佛前佛后应该也有人知道有真理,真理本来就在各种学问中都是想通的,只是佛陀是第一位成体系的告知众人,并将真理进行传播的人而已。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是不为了盲目的迷从陷入某种知识,而是能找到共性,融会贯通。
感恩第一次佛法修行课慧荷师兄、慧兮师兄的诲人不倦谆谆教导,也感恩共修师兄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