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住非家
心住非家 第四讲 366经、369经

心住非家 第四讲 366经、369经

作者: 3ce3655c72ec | 来源:发表于2017-11-17 02:46 被阅读67次

慧云记于 2017年11月16日星期四

原经解读:

366经主要建个毗婆尸佛等过去七佛,都是对于十二因缘的顺逆观察而觉悟的。

369经主要讲述毗婆尸佛还没有成佛时,以顺逆的十二支缘起观察。


要点:

1. 缘起法:法义、价值、运用

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价值:缘起法是佛法的核心

运用:结合身心去体证

2. 正思维:佛陀的禅思、生活中运用

所谓正思维是顺逆思维,不仅是佛陀成佛,也是佛之前的古佛们成佛所用的思维。

3. 三皈五戒:三皈五戒的内涵

三皈是为了对佛法僧有正确的认知,五戒是为了立正信,为树正见做准备。

4. 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不是形式上的亲近,例如对法没有认识而盲目的个人崇拜。

5.了解了缘起法才能把握因缘。因为无常无我才有缘起法。


结合身心思考:

1.风动,幡动,心动。

课上小荷姐举了生病了的例子,生病了感觉浑身难受。所有的念想都被束缚在病的感受上。可又知道生病的疼痛是在生灭变化的,每一刻的疼痛感都是一样的吗。如果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抛开这份病躯,集中精力去完成,那这份痛还有那么痛吗?痛也是像被关注的小孩,因为关注而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又因为得到更多的关注而渴望更多,如此的循环往复。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风动、幡动,都是现象。而心动,我心动才是世相的本质,其根本是因为“我执”。六根触六尘中感受到事物的“动”,由缘起法分析是“心动”。当心不被这份痛感所束缚,自然无痛无忧。

2. 忙治百病

年底了,工作生活在忙忙碌碌中前进着,上课来佛堂的路上还想忙治百病,不造作,不无聊了,也骚动了,心中满意的把目前的状况归依为“忙治百病”。可是静下来思考,忙治百病真的行得通吗?还是只是暂时营造了一份虚幻的满足。当过了这个时间有空闲了,这份满足感还会在吗?忙的有意义吗?在日剧《胜利即是正义》记忆犹新一段话:越是工作做不好的无用之人,就越会主张自己有多努力。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问问自己忙等于努力吗?有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忙只是表象,和努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代人也常常用忙武装自己,病能不能根治,不在于忙,不在于努力,在于对自己的可知可控,在于内心的安定和满足。不因外界的变化而被迫忙碌,不因自己的不足而被迫忙碌。忙时忙,闲时闲,忙忙闲闲,闲闲忙忙,怡然自乐。

3. 以苦治苦

本来想把这个标题写作:大苦治小苦? 可是苦哪有什么大小之分,你执念的那一刻它就是最大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苦也有等级:有低端的,有高级的。高端的像生老病死,这是解决低端烦恼保证有神效的良方。一想到人生除死无大事,就什么都豁出去,胸襟忽然比宇宙还要宽广。苦不解决,宽广也只是在比较中才似有安慰。下一次小苦来的时候,该恼的时候也照恼不误。

4. 你贪吗?

上课前谈到行业的某些现象,贪财,贪不义之财,虽无咬牙切齿但也嗤之以鼻。想想我自己不贪吗?贪吃是一种贪吗?贪睡是一种贪吗?贪吃贪睡鄙视贪财的,本质上并无区别。上课老师讲到,在佛的境界里,不需要为吃饭睡觉的事情所束缚。那自己所鄙视的贪,不过都是在自己的层次格局里的认知而已。没有跳脱这个层次,此贪与彼贪的差别就都是量上面的。

5.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常常被当成贬义人见风使舵的话。但是不这样,难道“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吗?课堂上讲到了孔子弟子与蚱蜢人的故事。夏虫不可以语冰,见识不一样值得争论吗?争对错,论输赢,未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从因缘角度来说,君子和而不同,每个人的观念都是受生存环境的一样,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创造一个个不一样的“我”。渐行渐远的不是距离,而是观念。要接受和理解每个人的不同,改了时自然能了。

6. 鸡汤真的是鸡汤吗?

鸡汤真的是鸡汤吗?有的人说:判断鸡汤的标准是它是不是只给你汤,没给你勺子。是不是只告诉你结果,不告诉你要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理解更多的是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说的,你接受某种正确的观念,身体力行,并从中受益。它就不是鸡汤,你只是听听而已,并不相信,也没有实践。并不代表道理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知识听听而已的你。同样的话,从做得到的人口中说出来就是正义,从做不到的人口中说出来就是假仁假义。真和假出问题的都是在人自己啊。

7. 只听一种声音很危险?

常常听到有人说要听不同的声音,认知才能有所提升。深深知道,人很多时候是在巩固“我见”,爱自己所爱,听自己想听,吃自己想吃,眼耳鼻舌身意,无不都在五蕴红尘中轮回。那么怎么摆脱这种轮回呢?“只听”一种声音,但这个声音一定是佛音。看道家,看东西方哲学,无不殊途同归到佛法上。

8. 活在当下?

我们常常告诫自己:活在当下。从树正见的角度来说,不免落入断见,割离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当下真的是由现在的我所能决定的吗?当下是由过去的观念的结果形成的,而现在又连着未来。所以真正的活在的当下,应该是重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行正见路。

9. 学佛改命

学佛并不能改变我们终究会死亡的结果,因为世间一切都是生灭变化的。学佛只是改变了我们对于死亡的那份恐惧。由于对死亡的理解领悟不深,待到今后的修学中慢慢体悟。

10.我喜欢你

我喜欢你,喜欢你温柔的气质,喜欢你内在的涵养。我们喜欢某些人不是因为她/他是谁,我们喜欢的是那种品德、涵养。我们喜欢说到底不是你,当比你的气质更好的、涵养更好的我们依然会喜欢别人。而现代社会看颜值、刷脸,今天喜欢都敏俊、明天喜欢宋仲基、尔后还会喜欢宋仲基plus…… 颜值会随着容颜老去,新人换旧人。而那些吸引人的美德却长存永驻,那些民国的大师胡适、梁思成、陈寅恪、冯友兰…… 无一不因为思想知识被铭记,而古今中外唯一长存的也唯有思想。

11. 佛法是理性的

法本里面讲到,佛法是理性的。那一刻我顿悟了。呀,真对。一直都喜欢林夕歌词,因为学佛更喜欢也更理解了他的歌词里“法”的内涵。以前和大众的解读一样,我眼中的林夕是感性的,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牵动人心的经典歌词的林夕必须是感性的。网友评论林夕词——“此生最不安的是知晓林夕这个人,听他的词总觉得像是自己的致命弱点被握在别人手上”。友情爱情亲情在他笔下都像只木偶,他用他那颗明法的心,深厚的古文功底,化为或凄美的、或诗意、或缠绵、或说理的词。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正是因为他了悟了法,知道世人都是贪嗔痴的,那我就写你的贪嗔痴,用你的五蕴身心去抓取你,牵动你。入木三分,怎么没有共鸣?古往今来,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执取是相通的,苦也是相通的。他明白了法,才能让他可以跳脱这些苦,而讲苦直抵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他说过,他的作品里面都留有一站灯,找到了就能点亮,找不到,就去慢慢经历、体会。我想那一定是佛的明灯。而能表达情感的东西虽然载体不同,但是在情上却是相通的,诗词歌赋,那些能流传的,打动人的。无不都是在我们的五蕴身心上大做文章。

另外,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神通广大、料事如神的人。真的人有那么神么,例如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每次都能从容淡定的化险为夷。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他也是因为明白了佛法深层次的法。运用它来分析事相,了解人性,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见招拆招。

12.纯大苦聚集

失恋的时候,听到的都是失恋的歌。越听越难过,越难过越听,仿佛全世界都失恋。这是不是和越努力越幸运一样的道理呢,区别只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差别。286经讲到,增其干草樵薪,长夜炽然 ;数增油、炷,彼灯得久住。于所取法,味著、顾念、心缚著,增其爱缘取,取缘有,乃至纯大苦聚集。《秘密》中讲的吸引力法则也和缘起法不谋而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听到什么样的歌,看到什么样的文,写出什么样的字,遇到什么样的人。那些我执,无不在加强加深并形成那个我。当用缘起法看到没有那个我的时候纯大苦聚灭,不久矣。

13.出离现实局限,小我自然变成大我。屁股决定脑袋

14.不在这里抓取,就在哪里抓取。相信上天给自己的已经是最好的。

15. 因缘对镜中去体悟自己的身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相关文章

  • 心住非家 第四讲 366经、369经

    慧云记于 2017年11月16日星期四 原经解读: 366经主要建个毗婆尸佛等过去七佛,都是对于十二因缘的顺逆观察...

  • 五蕴和合的生命

    太湖山人 著《心住非家》之《是法住法位》 《杂阿含经》1202经中说: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如和合众材,...

  • 缘起十二支

    “心住非家”第二节学习小结2017.11.3 这节课主要是对“杂阿含经”285经的学习。这篇经文通过记录佛陀对众比...

  • 心住非家 第三讲286经、287经

    慧云 记于2017年11月12日 经文解读 286经:讲述如果心被缚著、心有所住,则如在火堆中增加柴草一样,老病死...

  • 心住非家 第二讲 285经

    慧云 记于2017年11月7日 重点: 1.五乘共法:人、天(人天善法)、声闻(听法)、缘觉(自己的解脱)、菩萨。...

  • 心住非家 第六讲 253经

    是法住法位 第二课 253经文 慧云记于2017年12月5日 读原经,杂阿含经253经: 讲述了外道婆罗门尼弟子受...

  • 心住非家 第五讲 64经

    《是法住法位》第一节 慧云记于2017年11月24日 读原经: 杂阿含经64经:如果解脱“我”、“我所”则断五下分...

  • 先得法住,后得涅槃

    心住非家第五课小结(64经) 读原经: 这节是佛陀在向众比丘进一步解释如何“先得法住,后得涅”。圣人和凡夫在见上的...

  • 心住非家第四讲

    主讲人:慧兮 作 业:慧枚 001 画重点 002过去七佛开悟的启示 过去七佛给后世学人指出了一条道,独一静处,在...

  • 心住非家 第一讲 837经

    慧云 记于 2017年10月31日 读原经 50遍 拎重点 1. 九字真言 :读原经、拎重点、写体会 2. 为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住非家 第四讲 366经、369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rd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