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罗大佑
楔子:我从来没想过,一期综艺节目可以促使我提笔,写下一些有感而发的文字;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魅力来自节目中不期而遇的熟悉声音。节目的名字众所周知,而这次惊艳邂逅的制造者“猫黛莉赫本”,她的声线“85后”应该都不会陌生。
一、 意外撞见了似曾相识的声线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班后,我站了40多分钟的地铁,挤过地铁口潮涌的人群,到家时,天已经黑了。推开门,看到室友全都四仰八叉地靠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盯着一档音乐真人秀。开始也没太注意,毕竟音乐类娱乐节目看得多了,也有些见怪不怪。不过因为当时实在太累,卸下包扔在一边,索性就顺势“葛优瘫”在沙发上,盯着电视,开始看节目。
看电视节目的正确姿势先简短地介绍一下《实力唱将猜猜猜》这个节目,相较于其他音乐真人秀,它的确有别出心裁的地方。节目中,成名歌手用蒙面的方式来演绎一些不是自己原唱的歌曲,以便让“猜评团”和全场观众来猜测其身份。正是通过这种巧妙的悬念设置,节目很好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鼓励大家参与进来,当然不可缺少的,也保障了收视率。
我也是其中一份子,同样的好奇心让我也乐不可支地参与其中——其实对错不重要,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何况,我根本没想过从节目中得到比“好奇心的即时反馈”更多的体验。也正是如此,当一位气质优雅的蒙面唱将初次登台时,她的第一次亮嗓,就给了我意外。除开无可争议的天籁之声,这位昵称叫“猫黛莉赫本”的歌声似乎具有一种“还原画面感”的魔力——这个似曾相识的声线,甚至会让你的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十年前的一些画面。
二、流光岁月中的优雅与从容
故事没有结束,节目还在继续。
与此同时,我对于这位“猫黛莉赫本”的好奇心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了。从初登台《后来》一曲娓娓吟唱时的温馨治愈,再到放声《黑色幽默》时的收放自如,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辨识度的声音——毫不费力,轻松洒脱,灵动的雅痞风——这时候我似乎对她有了个隐约的猜测。不过还是等等吧,终于等到她来演绎《悬崖》这首歌——声音清澈,吐字清晰,慵懒而丰富,并且一如既往的,真假音自如切换。听完这首,我进一步证实了自己此前的猜测。
果然,猜评团也证实了我的猜测。
老牌歌手巫启贤这么评价她:你的歌声让我的感觉更加的甜蜜了,我是你的粉丝!我听过太多优秀的女歌手唱歌了,这种喜悦和温暖,是我在其他女歌手身上听(找)不到的那种味道。此时面具尚未揭下,猜评团却已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出了她的名字——金海心。
猫黛丽赫本(金海心)这样一种好声音,确实久违了。
其实,巫启贤大哥也很好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有些声音如此有辨识度,以至于只要听过一次,就会过耳难忘——比起王菲的慵懒和高冷,她多了一份温暖调皮;而比起林忆莲的温婉细腻,她在高音处理时的假音转换、气声切换又别具一格。
待到《可惜没如果》一曲唱罢,“猫黛莉赫本”终于揭开了面具。虽然大家都有心理准备,等到她变回“金海心”的一瞬,还是令人惊艳。这时的她,虽然已经有37岁了,似乎还是像十年前的那个轻声唱着《那么骄傲》的邻家女孩一样,眼神纯净得让人羡慕,言语真诚得看不到套路的痕迹。
当被问道,“你这些年都去哪儿了?”。她的回答也够简单,“我喜欢慢节奏的生活,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就消失了一段时间。”她善待岁月,岁月似乎也待她不薄。也许她从来都不是那种天生丽质的女神,成名时也只是邻家女孩的青春模样,这次的亮相却足够惊艳——年轻时她不算漂亮,却抵挡住了流光岁月,而随着年岁渐长,她也日渐从容。
三、 “85后”的集体记忆和结伴前行
我不是一个乐评人,写下这些文字,只是因为自己结结实实地被金海心的声音所打动。在我看来,声线是有年代感的,一个无法抹去的证据就是,当它们从历史的扬声器里悠然流出时,我们会近乎本能地发现其不同。
这一幕的出现之所以让人如此猝不及防,在我看来,是因为无情的时间把“十年之前”和“十年之后”同时抛给你,这种赤裸裸的对比现实而残酷,给人震撼!
高中时的音乐课上,音乐老师不经意间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现在也许还没意识到,步入社会后,你们会发现高中时接触到的音乐也许会伴随你们一生——不得不承认,只有在经历了些事情之后,对这句话的感触才会深刻。
学生时代的歌曲会伴随你一生而具体到我们“85后”这一代,如果在公共场合听到过去的某种熟悉的声音,它几乎总是意味着比“天籁之音”远为丰富的东西。
十年前的学生时代,那时候天总是很难,日子总过得太慢,我们也心安理得地浪费着时间,反正有大把时光。也许在操场上偷瞄隔壁班的马尾女生时,我们MP3里放的是金海心的《那么骄傲》;在早起背英语单词、熬夜解数学题的激情岁月,单曲循环的BGM是许巍的《蓝莲花》;而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和《双截棍》,则会让你联想起 Tracy McGrady 的干拔和篮球场上一个叫“乌龟”的兄弟。
而十年后的今天,时间对我们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曾经以为会永远在一起的人早已各奔东西,偶尔的一声寒暄也只是聊胜于无;那些年激励着自己披星戴月的梦想也被每日的奔波所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三十难立的压力,高不可及的房价和下个季度的KPI;甚至十年前跟哥们胡侃,脑海里勾勒出的形象,与现在也大有不同——那时候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时代飞速发展,个体却难掩焦虑。相对于这个十年在经济层面的飞速变化,我们在精神上却仍显得有些准备不足。而具体到“85后”这一群体,可能有更切肤的感受。一方面,我们正学着适应新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二元结构势必会增加这种适应成本,带来背井离乡的压力,以及无法安放的乡愁。而正是因为有这种情绪发酵的土壤,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与此相关的话题在公共空间中被大家传播和讨论——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和最近的《七月与安生》——而这种讨论也给群体以归属感和滋养,安抚着大家的情绪,并鼓励各自结伴前行。
《七月与安生》好的节目会有层次感,它吸引着大家,尽量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对于《实力唱将猜猜猜》这档节目,有人会喜欢它提供的惊奇感,有人会热衷于深度参与的体验,而对于“85后”这批人而言,这种声线所涵盖的年代记忆也许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无论是有意还是凑巧,这档成功的商业节目显示出了某种时代性的人文关怀倾向,这也在这个被称为“功利的世界”之中就已经显得稀缺和独特。
尾声:也许我们一直都在生活,却不是时刻在成长。但是,总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会对时间的流逝猝不及防。这些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好似一把双刃剑,会将我们刺痛,也会让我们清醒。而事实上,正是这一次次的刺痛和清醒,我们才去认真地对待生活,然后想办法去拥抱真实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