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由冯小刚导演、严歌苓编剧的电影《芳华》在国内上映,按照冯小刚在该电影纪录片中的说法,这是一部为了纪念他年轻时在文工团的生活而与同样有文工团经历的严歌苓合作筹拍的电影。
《芳华》海报上映日当天下午,我在珠海华发商都看了此片,与很多评论此片的人一样,为原本在集体中大放异彩、人缘良好的“活雷锋”刘峰的人生遭遇痛感惋惜;为被集体冷落、欺负却自身善良的何小萍倍感同情;为盛气凌人却又向落难刘峰施以援手的高干子弟郝淑雯爱恨交织;为富有同情心却没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萧穗子质疑表里……
总体而言,此片没有我们潜意识中浮现的美好青春芳华,此片在横跨1960年代——1990年代的时间轴上刻画了文工团小人物随着时代大变迁而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灰色总基调中,两个主角走的是幻灭孤凄之路,高晓松在《晓说》独访冯小刚时提到了编剧严歌苓:“她一点也不怜悯她笔下的人物。”男一号刘峰和女一号何小萍两人的故事颇令人充满心酸、悲凉,最有看点的是,两人的故事涵盖、诠释了人性美丑。尽管历经时代变迁,岁月侵蚀,但两人依旧本色不变,绽放着人性的光辉。
刘峰在文工团的那段日子里,一直都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他帮团里的人捎带包裹;教林丁丁打枪,为她剔脚上的水泡;让出了本该他去军政大学进修的机会;在何小萍因体味重被耻笑、排斥时,他也愿意与小萍合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受大家欢迎、无可挑剔的好人竟在一场向心爱的林丁丁表白示爱中峰回路转,一下子变成审查批判的对象。冯小刚在接受采访及网上的评论都说到,刘峰就像不食人间烟火那样神一般存在,当他坦露与普通人无异的七情六欲时,别人自然不能接受了。处于那个“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代而言,毫无疑问这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根本原因并非出自刘峰身上,而是林丁丁自始至终对他并没有什么相爱之情,她几次对刘峰展开笑颜仅仅是出于刘峰热心帮助和友情感召而已。当林丁丁被刘峰抱住时,旁观者冲她喊的一句“腐蚀活雷锋”触发了她为撇清关系而诬蔑刘峰猥亵,后来再看到林丁丁得意地向萧穗子说出她将要嫁给华侨时,很多观众可能都猜到了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不过“利己”是人的天性,林丁丁显然知道组织审查会给她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她不得不最大限度地消除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也就顾不上刘峰担责后会怎样了,刘峰——一个善人不被善待这样极具现实参照意义的画面在这里首次鲜活突显。
刘峰自从被调出文工团后,他的人生就充满了蹉跎、痛苦、无助: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失去了右臂,在炮火连天中眼睁睁地看着战友逝于异国他乡;作为一名战斗英雄,回国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在海口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又被联防办扣了做生意的车,讹1000元罚款;夫妻感情破裂,爱人跟了长途车司机……上天把种种不幸降临在他这个本性善良的人身上,很多观众产生一种共鸣:好人最终没好报。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供比照的鲜活事例:本以为长者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当他们摔倒被扶时,一下子讹热心帮扶者赔偿,双方扯上官司……
事实证明,不管是什么人,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极易暴露潜藏在内心那邪恶、丑陋的一面,利用善良人的纯真朴实,对他们痛下黑手,本该备受推崇的善良人最终演变为“弱势群体”,正义力量受到严重冲击,很多人为了自保,高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旗帜,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不愿伸张正义,一个个冷血动物可怕地诞生,可悲矣。刘峰在雨中被叫“出列”接受组织调查时,除了何小萍在解散后投以关切目光以外,曾经受过他恩惠和帮助的人全都平静地散去,更没有人为刘峰申辩,任何人都不想背负所谓的骂名,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紧张政治环境,使得人人为求自保而不理会谁被判处,甚至为了自保给人泼脏水,这与如今因道德滑坡而引起的漠视现象岂不是惊人相似吗?
正是刘峰多次无私奉献,文工团里的人都觉得他无私奉献是理所应当的,觉得他好人就该做好事。实际上,即便刘峰不说什么,或多或少都承受着别人忽视他付出的内心酸痛。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给文工团里的人带来的不是标榜引领,而是惰性泛滥,起了反作用。人都是有惰性的,总是希望自己付出最少,获益最多,能委托别人办的都让别人代劳,如果从人性角度来说,刘峰是“好心办坏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无私奉献的人仍表钦佩,但已经不提倡无私奉献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激发社会成员内生动力才是推动共同进步的可行办法。
影片从头到尾都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就是何小萍了,从她进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开始,她便成了团里嘲笑、排斥,甚至欺负的对象,由喜转悲的她后来被调至野战医院,反倒接受了更残酷的命运洗礼。
何小萍的内心一直都是善良的,她进文工团后之所以被人嘲笑、排斥,甚至欺负,很大程度上源于“军装事件”和她出汗多、体味重。她的确因换装心切而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当宿友发现后以小偷之名指责她时,她却矢口否认。不难看出,何小萍的确犯了错误,虽然她本性善良,但她这一举动实在很难让别人相信她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尽管林丁丁事后说“给她一个改过的机会”,但“军装事件”终究恶化了她与宿友的关系,再加上她出汗多、体味重这个难以改变的生理因素,她后来几乎成了团里最不受欢迎的人,同时也成了“嫌疑犯”:晾晒衣服中出现的海绵球被人怀疑是她的“杰作”,被宿友盘问、逼认;朱克因她体味重而闹情绪,故意不抱住她跳舞……
何小萍的一系列不受待见之事,反映了一个集体的“闹摩擦现象”。实际上,不论何时何地,每一个集体中的成员或多或少都会闹摩擦,有的因意见不合,有的因利益相争,有的因恃强凌弱,有的因是非纷扰,何小萍遇到的是后两者。很多人会为她的悲情人生深表同情、怜悯,但他们应当知道,尽管我们经常强调集体要团结友爱、包容互助,然而现实中的每个集体都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几乎每个集体中的成员都有一个念头:我不可能事事迁就别人,我不可能对任何人好,任何人也不一定对我好。因此,人们对何小萍的同情、怜悯仅仅是持续一部电影时长的善良初心强烈、深度呼唤而已。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在人生前半段备受欺负、排斥的何小萍是唯一认识到刘峰善良的人,她完全感受到刘峰真心对她好和对别人好,她收好刘峰曾经获得的奖状、奖品;刘峰离开文工团时,只有她前去送别;直至刘峰年老时,只有她主动悉心照料刘峰;她感恩刘峰,乃至替刘峰痛恨林丁丁落井下石……
两个本为善良的人相依为命,人世间的善人竟是如此卑微弱小,却又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世界还留有一丝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何小萍没有像如今一些出身贫寒,长期遭受挫折和打击的人那样仇视社会,甚至想方设法报复社会,虽然何小萍无奈地选择了忍让,但她永葆善良本色的做法多少也会唤起人们沉睡的良知。
“革命江山都是我们打下的。”高干子弟郝淑雯曾轻蔑地说出这句话。她可以说是欺负何小萍的“头号元凶”了,但她也曾毫不犹豫地给了联防办1000元为刘峰赎回谋生用的车子,当年的战友情,她还是铭记于心。自恃社会地位较高,却又心怀善良、不忘恩负义的郝淑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毕竟基本上每个人性格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善恶互补,对于一些主观上一味批判郝淑雯的人,我认为,只要一个人没有泯灭善意,我们都应该对他客观看待,保留一定的正面评价。
郝淑雯最终与同为高干子弟的陈灿相爱,结为夫妻,陈灿此前被车撞了牙时,暗恋他的萧穗子送给他一条真金项链做固定假牙的底座,当萧穗子得知陈灿与郝淑雯相爱后,梦想幻灭的她顿时情绪低落、悲伤不已。正所谓“门当户对”,两个高干子弟的联姻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婚姻门第观念,也暗示了一种社会中上阶层、精英阶层的利益组合现象,这种现象其实折射出当今的中国,利益固化、权力寻租、贫富差距加剧等问题十分突出,在转变金字塔传统社会为橄榄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真不知道他是战斗英雄,是他先动的手。”联防办的人在郝淑雯呵斥后,弱化了嚣张气焰,慌慌张张地冒出一句为自己开脱的话,但郝淑雯做的也仅仅是替刘峰出口气,她没有深究罚款是否合理合法,1000元“罚款”就这样替刘峰出了。刘峰进联防办前本来还想送一条烟给张队长,想通过送礼说情早点赎回车子。从他们两人的做法来看,他们都是在屈从权力,对执法队伍中的贪腐现象视而不见,任由不法行为野蛮滋长,也许他们在当时只能选择忍受……刘峰送礼还透视了中国历经几千年人情社会的劣迹,同时他这个残废军人的反抗又是那么苍白无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官民矛盾、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可见一斑,而且有意无意地道出如今城管队伍的不良作风。
影片中,萧穗子的原型是编剧严歌苓,全片的旁白都是以萧穗子的口吻叙述的。萧穗子本身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是文工团里除了刘峰以外同情何小萍的人,但只停留在内心涌动的同情而已。陈灿被郝淑雯溅点水,两人拌起了嘴,萧穗子做起了“和事佬”;当宿友们怀疑晾晒衣服中出现的海绵球是何小萍的“杰作”而欺侮她时,萧穗子只是在分队长赶来批评教育后,才对小芭蕾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小芭你确实有点过了,这要是我,一个大耳光就赏给你了。”
萧穗子没有把善心付诸行动,归根到底仍是人性左右,刚被唤醒的善心容易在私心的发力下继续陷入沉睡,对待不同的人,每个人作出的每一种态度都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不是我喜欢的东西?这是不是我可以接受的结果?我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能否做到换位思考、乐于助人就难说了。萧穗子对陈灿、何小萍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尤其对何小萍的“表里不一”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交往缩影。
《芳华》剧照影片中,文工团作为一个内部撕裂的集体,在它生命即将结束之时,所有成员仿佛瞬间感到彷徨与失落,大家在惜别之情浸染中含泪合唱《驼铃》,所有纷纷扰扰戛然而止,整个集体似乎顿时无比团结,然而这仅是离别伤痛一时聚焦、释放而已,所有人的本性并没有因离别发生改变,何况他们多年来组建的友情也日渐消减。假如何小萍在离别现场,试问同伴们会把她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呢?片尾,刘峰、何小萍参加萧穗子的孩子婚礼时“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两人把生活似乎看得云淡风轻,实际上越是这样,越能证明两人更加孤独与无助,两颗破碎的心最后还是跟辜负了他们的集体做着表面礼节文章而已。这个集体,到头来还是粉饰一张不可告人的遮羞布罢了。
此片展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同时也是十分罕见且含蓄地描绘了这场战争。令我疑惑的是,刘峰带领驮队路过草丛时遭到越军伏击,持续数分钟的战斗画面中竟然没取近景拍摄越军,整段戏显得有些奇怪,背后可能因政治色彩而规避拍摄。
对越自卫反击战于1979年打响,时值中国经历十年“文革”动乱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国内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我军自1962年以来已经十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仅有1974年海军收复西沙群岛),加上越南历经抗击法国、美国两场战争,中国又对越南提供过军事指导和物质援助,所以,应对战争经验丰富、军事装备良好的越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损失是相当大的。时下很多人不太了解这场战争,媒体信息及影视作品也很少见到它的影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中越两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健康发展道路,出于外交因素,往日的战争创伤被历史翻页了,但我们也要永远铭记旧时芳华正茂、为捍卫国防而流血牺牲的先烈功绩。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由韩红演唱的片尾曲《绒花》深情讴歌了青春的美好与力量,展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青春奋斗精神,感人至深的《绒花》使很多观众不禁端坐聆听,直至全片结束才迈步离场,很多观众热泪盈眶地看完片子,由此可见,《芳华》的故事构思、艺术表现独特至上、深入人心。
如果让我给《芳华》打分(10分为满分),我会给8分,本来我可以给满分,但令我乃至很多人感到遗憾,不得不降分的是影片的删减部分较多,网传影片一共删减了9处:
一、刘峰追猪撞倒伟大领袖毛主席像;
二、“草原女民兵”歌舞片段部分删减;
三、集体批斗刘峰;
四、林丁丁、刘峰拉手;
五、何小萍高原独舞;
六、何小萍在尸体堆中找刘峰;
七、何小萍战后被表彰为英雄;
八、刘峰在海口的艰难生活;
九、刘峰、何小萍车站分别。
《芳华》在多伦多电影节放映的版本是146分钟,比国内上映的版本多了10分钟,也许一些删节就出现在这10分钟内。在9处删节中,最可惜、最不能删去的是何小萍高原独舞片段。那段舞蹈是苗苗顶着实际拍摄中的身体不适跳的,辛苦拍摄的镜头最后放弃使用,极其可惜。有人说是为了突出何小萍月下独舞,深化人物的悲情色彩而删去,也有人说是不让政工干部的形象受损而删去(政委耍套路,鼓动何小萍尽力跳好,紧接着何小萍就被调到野战医院),但第二种说法并不准确,国内上映片仍然保留了政委鼓动何小萍及何小萍被“欢送”至野战医院两个情节,仍然可以看出政委的心机。
实际上不删掉何小萍高原独舞片段更能连贯展现何小萍的内心变化过程,也能让观众在高原独舞、月下独舞中感受到何小萍的人生滑坡,以及她对舞蹈的不忘初心。
《芳华》剧照我认为,拍摄影视作品,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要妥善编排,任何一个镜头运用都应在拍摄过程中做好考究,对于同一场景,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试镜数条,从中选优,最好不要把一些敲定的片段在临近上映时删去,毕竟每一个镜头都是剧组工作人员的心血结晶,必须尊重他们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另外,删去部分片段往往会引起剧情不连贯,艺术表现力下降,《芳华》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当然也有不可抗拒的政治因素导致删减。有人说,《芳华》是因时长较长而作删减,试想如此不痛不痒地去掉仅仅10分钟片段,其实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芳华》最后在国内以13.97亿票房赢得了近年来文艺片斩获高票房的出色纪录,这部直击人心深处,揭示人性美丑,刻画唯美青春的片子之所以被广大观众喜爱并引起共鸣,是因为它俨然成了一个现代真实社会小翻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