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
读书笔记三层境界,你到哪一层了?

读书笔记三层境界,你到哪一层了?

作者: 提升学习社 | 来源:发表于2016-06-26 14:55 被阅读244次
    来源于网络

    从大学开始培养阅读习惯至今已经有6年时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主要阅读严肃类书籍,其中学术著作占了很大一部分,最近才开始阅读实用类书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不喜欢阅读方法论的,认为阅读应该遵从自己内心,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固定章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

    然而,当我读完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才知道好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进行有效系统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进行了有效阅读,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让他讲解书中核心观点,并用逻辑和事实阐述分观点,如果有人跟他辩论,他能进行反驳那就再好不过了,他对书籍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介绍的是笔记读书法。奥野宣之以①选书→②购书→③读书→④记录→⑤活用5个读书阶段来介绍如何利用笔记进行有效阅读,笔记读书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活用、提高自我。上述5个阶段,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如何选书与购书,第二阶段是如何有效做笔记,第三阶段是如何利用笔记提升自我。


    第一阶段:如何选书和购书

    在选书和购书阶段,我们一是需要用到随想笔记。我们平时在电视广告上、在网上、在跟人交谈中遇到自己想看的书,如果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可以先行记录下来,比如,“想读一下关于茶艺术的研究书籍”“想看下这个人物的传记”,当你记录下来之后,形成了笔记清单,你就积累了更多想看的书籍,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

    第二是用问题意识去进行选书。这应该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法,包括我自己都经常带着问题去找书,尤其是碰到专题阅读时,更需要主动搜索,这是主动阅读的一种方式。有哪些方法去搜书呢?比如,可以根据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直接在网上搜书。当你阅读完一本书后,觉得不错,那么搜索作者和出版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之前在网上知道了社会学大牛查尔斯·蒂利,以研究社会抗争闻名,恰好我对这一领域感兴趣,我后来购买了他的《集体暴力的政治》、《社会运动》。根据出版社搜索呢?如果经常阅读人文类书籍的人肯定知道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广西师大、三联等出版社,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搜索出版社的书籍系列来扩大书单,比如广西师大的理想国系列在文艺青年中的知名度就比较高。

    此外,还有哪些问题意识方式让你去更好寻找书籍呢?比如,你可以在报纸上主动去寻找书评专栏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以枢纽书为中心寻找书籍,这是非常常见的方式,我们经常在非虚构类作品中,看到很多引用书籍、参考书籍,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开专题阅读。

    当我们确定想要购买的书籍之后,接下来就是购书了。利用选书阶段做好的笔记清单,然后进行网络检索,确定购书清单,最后去书店或者网上购买。


    第二阶段:如何有效做读书笔记

    这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最值得介绍的部分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什么意思呢?写读书笔记之前,要注意以下三项信息: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书名

    作者名

    这主要是为了在做读书笔记时让自己更了解书本信息,方便下次寻找。

    除了上面三个要素外,还需要加入下面两个重要要素。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加深对书的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你把一段话认真抄上一遍,这是最好的记忆方法;第二个好处是加深理解,摘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经过思考、藏在文章里的玄机,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积累。

    我们知道连钱钟书这样的文学大师天分如此高,都老老实实地做摘抄笔记,杨绛曾经这样说,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当你做记录越多的时候,你的脑中能够储存的知识量也就越大,可能有些知识你已经忘了,但同样有大量的知识构成了你的血和肉,塑造出你独特的气质。

    而评论能真正激发你思维的火花。如果你仅仅停留在摘抄阶段,那么你只能记忆或者加深理解,但你的主观看法呢?或许你对这一段话很有感触,当时灵光一闪,从自己的大脑库存中调取了与其相关的内容,你可以马上记录下来。

    当你摘抄量不够大的时候,要下笔写评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墨水不够嘛,但随着时间推移,曾经德尔摘抄能够塑造另一个你,当你遇到类似主题时,以前的知识积累就会派上用场,评论起来可能就会显得旁征博引,摘抄和评论正是这样一种递进关系。实际上,我们去看看那些牛人的评论,很多都是这样过来的,早期的评论很生疏,随着积累越多,越驾轻就熟。

    这就是摘抄+评论式的读书笔记。应该来说,这是常见的写作方法,尤其对于书评写作非常适用。当然,我们需要筛选做过笔记的内容,挑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可以引用的语句,然后留出一些空白,然后进行评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整理语句的逻辑和素材,理清文章的基本框架,让文章读起来更为顺畅。


    第三阶段:重读笔记提升自我

    读书笔记除了记录精华、撰写书评外就没有别的用处了?那你就太小瞧读书笔记了,要知道: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的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这就好像PPT作为一种工具,起初是用来表达观点的,用熟之后,什么视觉化表达、逻辑框架表达等等,都可以借助PPT,这就是PPT思维。我们可以利用读书笔记进行思考,笔记中的点点滴滴可能成为我们思维的线索。

    笔记中的文字产生思维的碰撞,我认为一是可以再次挖掘出好的写作素材,比如你之前记录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金句,发现真的是言之有理,就可以阐述这一观点,比如,我在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读到一个金句:“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后来我就写了一篇《爱情的幻觉》。

    二是可以串联起类似的观点形成一篇新文章的雏形。读得越多,写得越多,知识量越大,这时需要思维的整理。知识要构建成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工、整理、升华。我曾经在《专题阅读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突破》中说过,

    在没有进行系统思考与阅读之前,所有的问题都是零散的,就像随意洒在地上的珠子,只有将这些珠子用线串联起来,不同珠子之间才有了联系,这就是信息的组块化。当我们在一个领域内阅读大量的书籍之后,大概会发生某种思想蜕变,首先是随着阅读量的提升,博览这一领域众家之长,各种理论眼花缭乱,而且还相互冲突,这时的自己只是信息的收集者;然后接下来就会经过比较,发现自己喜欢和偏爱的理论,并开始思考各种理论的不足点在哪,这一阶段是对信息的挑剔;最后可能会发现,纵使某一理论充满缺陷,但其依旧经久不衰,在宏观框架上或者研究视角上有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再融合自己的思考,这就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变为自己的知识。

    当经过知识的汲取、整理、挑剔、加工、整合时,知识不再是原来的知识了,你会拥有更宽广的视角和深度,这或许是另一种“思维的乐趣”。

    重新阅读读书笔记正是一场思维之旅,通过笔记与思想的内化,你能够打磨出更好的原创思考并形成新的思考文字。这就是读书笔记的活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优秀的行为习惯,最终使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读书三境界,我认为做读书笔记也有三重境界,一是进行记录,二是学会活用,三是提升自我。读书笔记将不仅仅是读书笔记,从最小的改变开始,通往优秀之路,just do i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三层境界,你到哪一层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oa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