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犹未尽”
连着两天炒素菜,两个孩子基本不怎么吃,说我炒的素菜不好吃,宁愿吃泡面,剩下的菜要我自己处理,其实我也讨厌吃剩菜,可是倒进垃圾桶,于心不忍,会有犯罪感,就只能委屈自己。
今天中午我要炒一荤一素两个菜,做肉片炒蘑菇时,把买的一盒蘑菇都切片,想着多做一点,因为上一次炒得有点少了,她们俩有点意犹未尽。
在我准备下锅炒时,大女儿出来阻止了我。
“妈妈,你放一半就行了,太多了,吃不了”
“你们上次不是没吃够吗”
“弄太多,就没有那么香了,就要意犹未尽的感觉”
“哦,嗯,明白了”,(我分了一半出去,放在一边)
中午炒的两个菜,煮了一盘虾,个个光盘,这样的局面让我忍不住一再追问俩个孩子是否吃饱了。她们很认真的回答:吃饱了,也吃好了。
平日在家做饭,大多数时间要有剩饭,在我的认知中,剩下了,说明大家都吃饱了。所以剩下饭剩下菜是家常便饭,可却成了下一餐的负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追踪一下我这样的认知的来源,也许来源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每次做饭都会做很多,生怕不够吃,尤其是改善伙食的时候,她会多做一些,和邻居分享,也会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留一份,宁肯剩下,也不能不够。
看来我已经耳濡目染了妈妈的这种做饭的风格,不自觉的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而忽视了时过境迁,现在的人物质很充沛,除了正餐,还可以有各种零食,对于吃的关注点已经不在饱这个层面,而在精的层面。
是啊,吃饭不求吃得十分饱,下次不想再吃,而是要意犹未尽,留有念想。
“意犹未尽”几个字犹如一块石子投入我的心海,荡出一波一波的涟漪,扰动了我的内心,也打破着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重新思考关于做饭这件事情。
我在心里默默做个决定,从今天开始,以后做饭要学会节制,宁愿不够,也不剩饭。
吃饭要意犹未尽,再好吃的饭菜,一次吃够了,就不想有下一次了,其实做其他事情也可以尝试一下意犹未尽,比如,一次旅行,一次学习。
“意犹未尽”不仅仅饱含遗憾的失落,还有期待下一次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