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斋 言 《荀子》

作者: _子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12:03 被阅读0次

       

    荀子

    陌生人,你好!我是白雨斋!

        单纯的人总会以“对与错”的逻辑去生活,而社会却只会按照“强和弱”的逻辑去行事。  __ 熊逸

        这次要谈谈《荀子》荀子本名荀况,是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而这位仁兄和孟老当年一样,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学说,只可惜四处碰壁,总不被各地诸侯的待见,也只能关起门来,写小说,自娱自乐,于是乎就有了这本《荀子》 当然荀先生的学说之所以不被待见,倒不是荀先生的学问低,而是成本高,见效慢。要知道荀子所处的时代,打仗,抢地盘可都是家常便饭,竞争压力大,短期利益见效快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儒家学说讲“仁义”所谓“仁者无敌”荀子有一篇《议兵》有这样一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以力兼人者,以富兼人者。”拿以力兼人者来说,民心不服,征服的地方越大,人民越不好管理,国力越弱。但是这时荀子的学生李斯同学(没错,就是那个撮合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那个李斯)就想问了“:我看人家秦国一门心思求发展,一连四代一代更比一代强,周围邻国被打的不要不要的,不但把人们管理的很好,国力更是强悍!”荀子继续忽悠道:那就要说以德兼人者了,圣人用兵,全军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坚不摧,任凭敌军将领是白起,孙武,管他阴谋诡计都无济于事,敌军看到我军的仁义之师,就像是看到亲爹亲妈,打开城门,拿起枪杆扑向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所谓“仁者无敌” ,喂喂,李斯同学,你去哪?回来把学费交了再走啊!

      所谓“仁者无敌,正义必胜”这样的言语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亦或是给学生时代的人们灌输心灵鸡汤的谎言,就像熊逸老师说的:单纯的人融入社会,还会拿学生时代那套“对与错”的逻辑来生活,而社会却按照“强与弱”的标准来行事。越晚领悟的人,生活就越悲剧。”李斯同学也许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拜拜了您,秦国走起!!

      谈起秦国的强悍,离不开法家的赏罚制度,荀子还有一个学生叫韩非子,以韩非子的言论“赏罚是最有力的控制手段,只要赏罚得当,以富强为最高标准,仁义道德先靠边站,国家总会快速发展”而邻国守仁义道德,眼睁睁的看着秦国,这个偏远西部落后的国家 文化低,人口素质差,一步一步的发展成第一强国,只希望荀先生能够给出相应的对策。

      只见荀先生,拍了拍衣袖娓娓道来:“赏罚政策固然可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样只会培养人们的商人心态,追求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如果邻国给你开出更好的地位和发展条件,为什么不能叛变和投降呢?”这也是现代管理学上的难题,按照荀先生的思路,君主要讲道义,给自己的人们灌输情怀,打造共同的信念,讲“礼”这才是治国的最高标准,而像秦国那样,只和各国拼下限,灭亡迟早的事!各地诸侯听了很爽,也不好反驳,但是谁又能真的用那一套呢?荀子很不开心,只能闭门修书,只希望得到后人的赏识!

    而不幸的是多少年之后,晚清变法人们闲着把《荀子》拎出来,开了场批判大会,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统治嫁祸给了荀先生,说《荀子》在历史上虽然不被重视,其实就是幕后黑手,这其中也有道理,墨家推崇平等,而荀子却很反对,在荀子认为有序的不平等,才能造就出一个好的社会,如果人和人之间地位,权利,名分相等便无法形成统属关系,我不服你,你不服我,就只能拼拳头的大小,就像到了战国,秦王是王,魏王也是王,完全没把天子当回事,到底谁尊谁卑,全凭实力说话。而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制度呢?荀子认为:最高统治者要有绝对的权力,然后分级制度,以“礼仪”层层落实!所以儒家讲仁义,讲礼仪,就是希望大伙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分守己!

      除了政治上的学说外,荀子很提倡学习,因为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只有不断的学习,人性才能变好。荀子教人“伪” 荀子曰:“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大意是说人性都是坏的,所有的善,都是装出来了。荀子的“伪”倒不是什么贬义词,这个“伪”是一个会意字,人旁边加一个为,其实是“人为”的意思,而善就是指符合礼仪,毕竟没有谁在不接受任何教育的情况下,尊纪守法,爱人如己。荀子所谓“礼仪生于圣人之伪”其大意也就是所有的“善”都是圣人刻意修行出来的结果。

    《荀子》是儒家最后一部经典,但是一直不被重视,现在也很少人会提到荀子,就是因为荀子的观点不明确,思想不纯粹,但往往有些不被重视的书,其实很重要!

      好了,《荀子》一书就先告一段落!也希望读者能有所收获,以上很多观点都来自得到专栏《熊逸书院》 毕竟笔者是熊老师的铁粉!

                                          __白雨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雨斋 言 《荀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qx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