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你好!我是白雨斋。。
《春秋》是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一块敲门砖,所以理解《春秋》就像是打仗抢到了“制高点”从此对任何中国文化都会有种高瞻远瞩的大局观。
《春秋》_孔子按照古人的说法《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历史的文献编订而成,前后记录鲁国二百四十二年的编年记事,而因为一部《春秋》被称之为“春秋时代” 。古人相信孔子既然亲手编写《春秋》那一定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就此小生白雨斋不才,撰写此文,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儒家经典分为“经”和“传”两类,把“经”奉为国家最高意识纲领,“传”则是纪事历史,两者的差别大约同等与教材和教辅的关系。所以想要正确理解《春秋》光读一部教材,是完全不够的,这里还有借助《左传》《公羊传》及《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_左丘名先说《左传》- 孟子有句名言:“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怀着好奇的我读起《春秋》时,实话说如此枯燥无味的书,实在不读不下去。《春秋》虽然是鲁国简史,但是简化到无论大小事情,皆一言以概括。 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另一本书也就是《左传》《左氏春秋传》去理解。《春秋》讲到每一件事,《左传》都会给出详尽的解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尾,叙述文六要素一应俱全,且渲染人物对话,故事情节,读起来很有小说的味道!
古代学术很讲师承,所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也并非是句场面话,而《左传》就很有师承,汉朝学者刘向曾梳理过《左传》的师承脉络:左丘名传曾申,曾申传吴起,吴起传给自己的儿子吴期等等 吴起?嗯,就是那个和孙武合称“孙武兵法”的吴起。难道《左传》里藏有兵法?没错,就连我们熟知的武圣关羽,也是好读《左传》。且爱好《左传》的将军也史不乏人如:东汉冯异、南朝羊侃、王僧辩等人,问题是将军之辈,难道好读的不应该孙武的《孙子兵法》姜子牙的《六韬三略》之类的战策吗?想我曹操孟德老兄为《孙子兵法》没日没夜的批注,才应该是将军之辈的样子。这才符合我们的刻板印象。但是《孙子兵法》属于纲领和指导性的内容。而《左传》汇集了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实战战例,从派兵部署,到军需物资,从内政到外交,及各类突发事件解决方案,精彩至极不亚于一部《三国演义》。
就像歌德说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所以如果我们只看纲领性的书籍,如羊皮卷,狼性等等,然后去指导人生,觉得自己牛了,然后社会一定会收你一大笔“智商税”,而笔者只能说“你死的不冤”!
宋朝学者欧阳修,曾开启过一段怀疑主义的潮流,思前想后决定对《左传》下手。《春秋》简言意概,你《左传》给出了一整套前因后果。孔子是圣人,你左丘明一介史官,如何能够了解的如此透彻?欧阳修的怀疑也算是有道理的,按照今天的角度来看,《左传》只能算是一部半信史,其中所呈现出来的观点,社会的生活方式及历史走向,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
《公羊传》_公羊寿
好的,我们再谈《公羊传》说起《公羊传》就要谈秦始皇焚书,斩断中华文脉,再加上项羽大火烧了咸阳宫,到了汉朝基本算是一个文盲国家了,然而大火虽烧掉了书籍,可是我们还有口传心授啊!到了汉景帝时期《公羊传》就在公羊寿和胡毋子都的一代代口传心授中抄写出来,一度在汉景帝时期呼风唤雨,甚至就是国家的宪法。这时公羊学家一定会出来澄清说“我们之所以厉害,只是因为我们正确的解读了《春秋》。”而公羊学就是从政治的高度来解读《春秋》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公羊学是如何正确解读春秋的。
《春秋》学术中有句术语叫“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可以微小到一个字,甚至是没写出来的字,而“大义”可以大到为万世垂法。
例:《春秋》原文:“纪侯大去其国”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难点就出在“大去”这两个字。我们来看下《公羊传》是如何解读的,《公羊传》的文体是对话题,一问一答。
原文:纪侯大去其国,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复仇也。何仇尔?远祖也。哀公烹乎周,纪侯谮之。”
大概的意思就是:“齐襄公为了给九世老祖宗齐哀公报仇,把纪国给灭了。原因是当年,纪国当时的国君在周天子面前进了齐哀公的谗言,周天子命人把齐哀公放进锅里给煮了。而齐哀公是冤枉的。齐襄公这点做的是对的,做得好!” 古人所谓“九世”并不是指单纯的“九世”而是指“多世”。
早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孔子标榜的“礼”和“法”产生的重大的分歧,因为按“礼”像齐襄公为祖宗报仇,为父报仇和欠债还钱一样,天经地义。但是如果按“法”社会该如何接纳呢?就连孔子也曾说过“遇见杀父仇人,不反兵而斗”也就是遇见了杀父仇人,没有兵器也要上去拼命。以这样的一种学术,做为国家宪法。当时的汉武帝到底是打的什么算盘?嗯,到了武帝时期标榜《公羊传》其实也是别有用心,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汉武帝也要报仇,向那匈奴报那九世之仇”当年高祖刘邦被匈奴大败,吕后又招匈奴单于调戏。此仇不报,难解汉人的耻辱,于是太初四年,武帝重提刘邦,用“春秋大义”的“九世复仇”征讨匈奴。
所以一部经典的重要性,取决于它是如何被解读的,谁的解读更加符合国君的心意,谁就能被扶持,且超越一切学派。当然《公羊学》里也不缺少对《春秋》正直,而死磕者。汉昭帝年间,某天泰山脚下,立起一块巨石,同时期上林苑一棵枯树逢春,枝叶被蚂蚁啃出“公孙病已立”字迹,这时公羊学者眭弘(Sui Hong)苦心从《春秋》中破译奥秘说到“皇帝应该禅让退位,顺应天命” 于是乎眭弘妖言惑众被杀,笔者想说“嗯,你死的不冤!”
《谷梁传》_谷梁赤
下面来谈谈《谷梁传》这要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来的说起,既然独尊儒术那就要把儒家经典设为官学,然后设立起博士官,《春秋》既为儒家经典,就有大批学派研究,解读《春秋》,公羊学和谷梁学脱颖而出,两大学派在武帝主导的一次辩论中谷梁学派惜败公羊学派,至此公羊学在武帝时期如日中天,但物极必反,到汉宣帝的时候,宣帝不断打击公羊学,推崇谷梁学。于甘露三年,石渠阁让公羊学和谷梁学再次公开辩论,由萧望之担任裁判管,最终的胜负已然知晓。之后谷梁学加入官学体系,从此谷梁学和公羊学分庭抗礼,明争暗斗,血雨腥风。
有学者曾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原本属于同一学派,不过是各地方口音造成的读音差,且两本书不管是文体,叙述,甚至解读部分也都是相通的。除去相通之外,也是有少数是完全对不上号的,依旧拿“纪侯大去其国”举例来说。
《谷梁传》原文:“纪侯大去其国,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言民之从之,四年而后毕也。纪侯贤而齐侯灭之,不言灭而大去其国者,不使小人而加乎君子。”
大意就是:纪侯被齐国打败之后,所有人们都想跟随他,前后四年,纪国的人全走光了,之所以这里只写纪侯不写齐侯,是在表扬纪侯贤明,是君子!而批评齐侯,是小人,不配载录《春秋》。
按照我们现代价值多元论的立场,想要解读一部《春秋》多一份资料,必然就会多一份参考。但是在一元论的古代,多一份参考,就会多一份乱。春秋三传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里面的政治斗争,足以让山河震荡,日月无光。
就如《红楼梦》那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至此《春秋》及《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传,就此讲完了,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指点一二。
文中诸多观点来自《熊逸书院》及熊老师的《春秋大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