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原创精品文章,让你看见更大的世界!
1
道家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璀璨精华。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又能强身健体。让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
无独有偶,1995年9月,在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位经济、政治精英,包括老布什、撒切尔、顶尖企业的CEO,等等。
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应对全球化。
会上一致认为,财富会集中在20%的人手里,全球贫富差距加剧,80%的人会被「边缘化」。
如何调节80%人的不满情绪?老子已经告诉我们了。
当时的布热津斯基是美国的高级智囊,他认为:
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唯一的方法,是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这个战略成功了吗?
目前来看,挺成功的。
想想你每天空闲的时间都在做什么,你就明白了。
2
这几天,朋友圈又流传着一篇《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我看了很多遍,其中阐述的观点: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但学习的痛苦是锐化的,很多人都无法忍受。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
但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
很多人问我:你不看剧,不看电影,不看综艺,不聚会,不玩游戏,你平时究竟都干些什么?
我说:学习啊。
他们问:不会觉得无聊吗?
每每获得一个新知识,每每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所带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怎么会感到无聊呢?
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报有期望的勇气。
3
高考快要到了,每年围绕着这个话题都有层出不穷的新闻。最主要的还是以后的去向,有上985/211的,也有2本3本甚至专科的;当然了,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出国留学。
但出国留学的费用,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压力。相对于当今社会,到底值不值?今天,我们就换个角度,拿房子来比较一下。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
当代压力最大的不是农民,也不是每天加班的白领,而是中产阶层。他们一般都是4、50岁,家里面有一套房子,还有一套甚至几套房子的贷款,这些人每天焦虑着如何给下一代创造最好的条件。
目前在一二线城市最值钱的恐怕就是房子了,但回顾历史的发展,最为中产阶级,你手中的资产必然会以某些形式「贬值化」,或者说「清空化」,来避免积累过多的问题。有可能,未来的20年里,房价会跌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小说《离歌》的结尾,毛北终于卖掉了父母留给他最后的一套房产,还了赌债。
自此,父母拼命为他打下来的财富江山,已经被挥耗殆尽。毛北坐在杨浦大桥上,一身死意:“以后,我要怎么办?”
改革开放初,毛北父母从中部省份来上海打拼,呕心沥血拼杀十几年,在这座城市杀出了能让自己存活,让孩子孙子体面生活的天地。
他们很早留下遗嘱,把全部的现金、股票、房产、地产留给唯一的儿子,毛北。可是后来,毛北嗜赌,甚至开始涉毒品,用了不到3年时间,毁掉了父母整整一生打拼的财富大厦。
他们曾以为可以永保子孙后代体面的那些不动产,其实水一样脆弱,风一样容易散去。
“金钱财富、房产,从来都不是你留给孩子最好的遗产。”因为它们都能被带走,只有那些带不走的,才是你留给孩子们真正的不动产。
很多非常有远见的家庭,他们会默契的采用这种方式:短期内保护好现有的中产资本,而长期内,更多的去把资本投入到自我和孩子的未来资本之中。
做人眼光一定要放长远。短见,就更加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硝烟。穷人思维,也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何用?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何用?
可别忘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也是钱,生活还有更多彩更丰富的意义!
文章的最后,不论你以后怎样,愿你一切顺利,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