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

作者: 靜电 | 来源:发表于2020-06-27 23:16 被阅读0次

    在我小时候,记事以后,上学以前的时间似乎都是跟着我爷爷。算起来,那时他是七十五六岁的样子。

    我爷爷身体好,即便已年近八旬,干起农活来却也丝毫不怵那些壮年劳力。那时我大伯在煤矿工作、三叔当兵,都是常年不在家,在老家种地的便实打实的都是老弱妇孺了。四家人十多亩地,除了夏收秋收,基本都是我爷爷在打理。

    家里人口多地就多,水田旱地都是各占一半的样子。水田秋天种麦,夏天种水稻;旱田一季麦子加一季玉米或者黄豆。

    每年夏收以后,黄豆玉米出苗的时候,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便开始了。天热,草长得就茂盛。这时,爷爷便经常一早先去自留地里收拾菜园,等太阳高点便回家吃饭(一天两顿,所以不能吃得太早),吃过早饭便带上我下大田,耪地。

    虽然都是用锄头来完成,但“耪”和“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农活。“锄”针对于荒地或者耕种前,主要作用是除草,对整个地皮进行浅翻(旱田深翻叫刨,使用的农具是镢头;水田深翻叫挖,使用的农具是铁锨),这是无差别攻击,不留死角。所以锄地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力气就行;而“耪”这个活计的难度就大得多了,属于最顶级的技术农活,因为在锄草的同时不能伤到豆苗或者玉米苗。而且,如果一个坑长两棵苗的话,还要用锄头精确打击,除一留一。耪地和扬场是庄户地里最有技术含量的活路:老人说,没有三天的犁耙、三年练不好锄头木锨……

    那时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爷爷总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带我去耪地呢?太阳越毒他越来劲。直到上学后,学会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能在傍晚和早晨来“锄禾”呢?

    爷爷告诉我,太阳越毒,锄掉的草越容易被晒死。如果早晚去耪地,刚锄掉的草沾上露水便可能再活过来……

    现在的孩子,别说城里的孩子了,即便在农村长大的,能有几个明白这个道理?农民也是人,他们也一样怕热。但相比于天热,他们却更在意庄稼的长势,只有冒着酷暑去除草才有可能离丰收更近一些。

    在我上初三那年,祖父便过世了。他历经三朝,逃过荒、要过饭、熬过六零年、吃过大锅饭。好不容易到了承包到户,才算吃上了几年饱饭,一天福也没享过,便老去了。

    父亲也六十多了。这几年,每每说起附近的村子并村盖楼建小区的,他便忧心忡忡。

    我就很不理解:住楼房多好?干净、利索,冬暖夏凉。像我原来住的那三间瓦房,区区二十平的里间(卧室)安了一个大一匹半的空调,到了夏天打开后嗡嗡起来它一下不带停的;冬天晚上把炉子一封,用不了俩小时便能结冰。封闭太差、墙太薄,根本留不住凉气!哪能比得上楼房?刚搬去的那一年没交暖气费,家里温度却从来没低于十五度过……

    其实,像我一样没脑子的大有人在。他们不知道农民的工作场所是在田野上,不知道一个农户哪怕只有两三亩地却也要有耕地的手扶拖拉机、拉粮食以及代步的三轮车,这能开到客厅里吗?不要说车库,不要钱怎么的?

    还要有打谷机、脱粒机、喷灌机、喷雾器、镢头木锨锹叉锄耙……这也不可能塞进卧室里吧?不要说储藏室,多大的储藏室能放得下这么多物件?再说储藏室便不用花钱买了吗?

    农村老太太还要养鸡、鸭、鹅,我家孩子吃的鸡蛋都是他奶奶和他姥姥一个个从自己养的鸡屁股里扣出来的,如果住楼房,还会有这条件吗?

    社区里也不可能会有放小麦和玉米的粮仓。上楼后,农民们也就失业了,这是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工人失业有低保,农民失业怎么活?就靠那一个月105块钱的养老金吗?

    这些,如果说区县以上的官员不懂,那也还有情可原;乡镇干部和村官也不懂吗?他们为什么都一个个揣着明白装糊涂?

    在十几年前,村村通时,我们村就修好了四纵四横的水泥路,六米的,会车毫无压力。修好路以后,稍富裕点的家庭便纷纷盖起了两层小楼;在七八年前,村里便不划拨新的宅基地了。所以再建房只能翻盖,楼房便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了;在三四年前,我们村又建设文明村、示范村,建了好几个小广场,路两边又建了花坛绿化带,路灯也做得非常漂亮,甚至连胡同都用水泥硬化了。

    但到了最近两年,却连翻盖也不让建了。我不知道我们村能扛到什么时候,但我肯定,如果扛不住,那绝不是什么喜事。

    刚刚修好的路、刚刚建好的绿化设施、刚刚建好的小楼房、刚刚建好的广场、自来水、电网……这都不是钱吗?

    我们村最远的田地离我家有三四里路的样子,走路都要半个小时,而且那段路很难走。每到丰收季,运粮食的三轮车一多起来,便堵得不行。而那一片地又瘦,所以分地时便家家都有一小块,所以那一片地便有很多抛荒的。有的人宁愿不种也不想往那跑。

    如果合了村,如果别的村往我们村合还好些。万一是我们村搬去别的村,那怎么办?这地,种还是不种?这人,吃还是不吃?

    今年,因为疫情,村里好多在南方打工的劳力都被困在了家里。好不容易等疫情稍稍缓解了,打工的工厂却又纷纷停工。就连一些跑长途运输的也因为行情不景气而连人带车都闲了下来。村里的几个企业的状况也不怎么好,用人也比往年少了很多。这种情况有个新名词,叫“返乡创业”。我不知道他们都会怎样创业,但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把原已抛荒的地再重新拾起来种上粮食……

    当然,我只是说我看到的情况,不能代表其他。也许有的地方依然“用工荒”,那也说不定。请原谅我的不严谨……

    我父母住的房子是八二年建的。三间砖瓦房,即便算上后来建的三间小偏房,如果不算天井,也绝对不会超过一百平。能换个一百平的三居室吗?如果不能,差价从哪来?在我们村,比我父母更困难、一点存款也无的老人绝对不在少数。就算一百平能换一百平,我们再回到问题的原点,住上楼房了这地还怎么种?如果是青壮年劳力也许能打工,但是,现在还留在农村生活的,却还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了绝大多数啊!

    那些老头老太太,出去打工谁要?总不可能都去当保安看大门吧?

    住老房子能继续种地活下去、住舒适的楼却不可能有条件继续种地,余生渺茫,哪一个老人会算不透这笔烂帐?

    人民日报说,他们是想为农民办“好事”。呵呵,差遣的油水地球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差遣,“他们”能想起来这等“好事”?秃子头上的虱子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锄禾日当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yyb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