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18921/41d54b9c4de25ab6.jpg)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中国青少年阅读量渐渐提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从小到大的阅读史。
幼时读父母单位的小学,恰逢单位效益好,学校经费足,除了常见的本子铅笔作为奖励,还有一本本儿童书,扉页还盖着红艳艳的奖字印章,每次一个班也就两三个孩子能获得这样的殊荣。拿着这样的书,小小年纪的我自然十分得意,半是喜欢书的内容半是炫耀,天天捧着那几本书读,然后家里的长辈们都觉得我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再送给我的礼物就成了各种各样的儿童书,十万个为什么、三百六十五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上下五千年,凭藉着阅读这些书,我又获得了更多的书本奖励,从此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也陆续吸引了一些爱读书的同学和我来往。也因为从小看这些书,我对历史都比较感兴趣,中学学习历史几乎没有废太多的功夫。
到了高中,离家住校。彼时父母单位濒临破产,家里自然也没那么宽裕让我像小时候那样买书看,好在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补习班,我就开始和几个好友周末去书店,站着翻看那一本本书,常常一站就是一下午,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郁达夫先生的散文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基本上都是那时候站着读完的。那时候的书店就是书店,没有现在的书吧中咖啡奶茶的味道,只有油墨的香气,伴随着年轻的我们站到腿麻也要读完一本书。有时候特别喜欢的书,咬咬牙也会从生活费里省钱买下来,比如京华烟云、轮椅上的梦、文化苦旅,最记得从小爱看历史故事的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套康熙大帝,那一个多月我连食堂都吃不起,只能一天吃两餐,或者吃校门口便宜的煎饼。以至于我对这套书印象深刻,等我大学毕业看到电视屏幕上陈道明老师演的康熙大帝,我还能对每一个小说于电视剧不符的情节如数家珍。
除了书店,学校附近还有很多租书铺,租一本书一天五角或一元,我的好友就喜欢拉着我去租书铺看漫画,在家不允许接触漫画的我,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也开始看漫画书,只是看完的漫画也只有幽游白书、灌篮高手。班上还有几个不住校的女同学会看言情小说,那时最流行席绢的小说,有时她们会把自己租了没看完的小说塞进我的桌斗,让我晚上帮她们保管,我曾经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看完了上错花轿嫁对郎,刚看完抬起头,还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同,就遇上我的朋友下晚自习来找我,一看见我看的是言情小说,立刻语重心长的跟我说看言情小说多么的不好,让我以后不要帮别的女生保管言情小说了。我还是懵懵懂懂,只是顺从的答应了她的要求,直到后来这本小说被拍成电视剧,我偶尔看到,脑子里都还响起我的朋友的那番话。
大约是从小就读书,我比我的同学看书速度要快,而从高中到大学,我都恰好有爱租书但是看得慢的同学,于是我借她们的光,看了好几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边看边为金庸先生的文采和想像力赞叹不已,尤其感慨金庸笔下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放到真实的历史背景中竟然毫无违和感。
大学毕业后,刚开始工作时,依然囊中羞涩,又度过了几年站读的时光,这段时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蔡骏的恐怖小说。又害怕又想看,看完以后晚上睡觉都不敢翻身,还嘴硬的告诉朋友我一点都不害怕,拒绝了好友晚上挤在一起睡的要求。
再后来换了工作单位,经常要加班,而且美剧渐渐开始盛行,马云的淘宝也开始初具规模,下班后的时间被美剧和淘宝占据了一大部分。一两年后,随着职务的提升,我渐渐觉得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够了,又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书本,而且从之前的纯文学类阅读,开始向各种社会科学类,工作技能类书籍阅读转变。只是遗憾的是,随着后来工作的变更,之前学到的技能,也遗忘了很多。
现在书的种类丰富了很多,阅读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大家现在也渐渐重视阅读这件事。最记得以前HR同事问一个新进员工,你喜不喜欢读书,新进同事说,我就看看小说吧。HR同事也说,嗯,读了总比完全不懂强。
上个月,在微信读书群看到北师大一家书店无力经营,要结束营业的消息。由于我不在北京,只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早已以网上购书和电子书为主要读书方式,很多卖书的地方也从过去只有油墨香的书店变成了充满了咖啡和奶茶香气的书吧,不管怎样,有书籍相伴的日子,始终是内心最为踏实充盈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