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本章大意:自然规律好似拉弓射箭,太高了低一点,太低了高一点,多余了减一点,不足了补一点,因此天道是“杀富济贫”求平等,而社会规律不同,是拿走贫穷的增加给富有的,“强者恒强”求高效。谁能以多补少呢?只有得道者,因此得道者有所作为不居功自傲,做事有成不自鸣得意,不会锋芒毕露。
本章讨论“天道”和“人道”,非常具有哲理高度和实用价值,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区分物质和精神层面,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
关于物质层面的有余和不足,可以理解天道为我们常说的平等,也就是不能两极分化严重,要控制贫富差距,不可以富人富得流油,穷人穷得可怜,为此天道会加以平衡,拿走富有的填补给贫穷的。
贫富差距大的悲惨社会,什么样子呢?古人描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于是有了“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口号和旗号,目标是“杀土豪均田地”,这看似追求天道,财富平等了,乃至简单粗暴平均了,好不好呢?最终结果大概是“共同贫穷”。
天道绝不是杀富济贫,不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平均,而是平等。
最直白的平均就是把工资高的,拿一部分出来补给工资低的,这对于懒汉们、流氓无产者、依赖性人格障碍患者等可谓求之不得,这不是天道,是人性之恶道。
天道是让人饿不死,是公平制度保证。鼓励富有者自愿做慈善事业,由社会管理者资助赤贫者填饱肚子,饿不死,同时更为关键的是,社会提供平等机会,让社会各阶层自由流动,富有者坐吃山空成赤贫,无产者奋发图强能富裕,这就是天道之“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由此可以看出,人道遵循“天道酬勤”,“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遵循“马太效应”,表现在社会层面上,必然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这是人性决定的。
有个实验推理,把社会财富平均分给所有人,一段时间过后,又必然出现贫富分化现象,这就是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由此可知市场经济妙处,就是遵循人性之道,一点也不神奇,是吃大锅饭好还是多劳多得好,不难理解哪个有利于社会。
天道是多劳多得,不过还要保证最赤贫的人能活着,这叫做有底线,而人道则是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能活就活,该死就死。
最后,从心理层面理解天道和人道,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涵养富足精神,弥补物质欠缺,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甘愿清贫也要富足精神,天道与人道一回事儿,毕竟心理健康心灵富足是热爱生活之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