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人说我是一个文艺青年,因为我向往着诗歌和远方,因为我崇尚着仰望星空,因为我追寻着理想主义,然而我却始终对文艺青年这四个字保持着克制,因为这个时代有着太多的“伪文艺”大行其道,文艺这个词已不再是单纯的褒义词,当一个词被标签化去定义一类群体的时候,这个词本身就被异化了,就脱离了原来本真的含义了。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70后、80后、90后,这种以时代间隔来定义一代群体大而皇之的做法令人无法恭维,这不,00后都崛起了,90后在干嘛?80后快撑不住了,70后都已经衰退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有着每一代人的使命和价值,他们因时代的情境变迁而产生认知上的不同,又因各种不同的成长环境而有所差异化,这个时代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共性,而他们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各种千姿百态的个性。
因此当媒体吹捧某某90后拿到千万风投,某某00后公司都上市啦,某某90后不顾一切去周游世界,某某00后精通五国语言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世界这么大,我走我自己的路。
前段时间在看《上海青年》纪录片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女文青,她算得上是豆瓣的资深用户,什么戏剧呀文学也随口拈来,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每次总能和她交流中收获很多新的东西。记得有一回跟我分享过这么一件事:她说她在剧院里通常会体验到绝对的孤独,按理说上海能进小剧场看戏的人算是经常参与此类活动的了,然而观演环境依然可怕,大家都在努力找笑点,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全场发笑,那一刻真是孤独至极呀。可谓是观众性的“欣赏无能”。
看电影与看剧院类似,大多数人进影院就为了图一乐, 也不太会去思考这影片背后的思想内核是什么,由此我们不得不产生疑问:艺术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为了图一乐吗?
真正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是伪文青的文艺情怀各种晒,看似文艺翩翩,实则空洞无物。这不得不让我们沉思:文艺青年有什么用? 说到这里,想起了来自清博指数(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对鸡汤(伪文艺青年集中地的补品)的评论印象深刻:
“鸡汤”可以准确掳获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用一个故事来让粉丝产生共鸣,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以“有书”为代表的心灵鸡汤选择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转化为正面,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而以“咪蒙”为代表的毒鸡汤则选择用社会资源不公来煽动人的情绪,把不满转化为愤怒,让人产生一种悲凉的“听天由命”感。
鸡汤的毒力够呛,理性不足者慎喝之。来,让我们一起倒了这碗“鸡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