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以交换为目的是耍流氓。合作关系下,人情帐根本不存在。“人脉”这两个字更是伪命题。
教师节刚过,又逢中秋节,送礼这件事情看似很平常,家长们对于要不要送礼给老师也众说纷纭。我想抛个结论,别骗老师收“礼”,更何况“人脉”是伪命题。
送礼还是交换?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74/8153e789adff7db2.png)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句古话告诉我们,送礼、送红包能解决很多事情,用在学校里就是,家长拜托老师多照顾照顾自己孩子。
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我们得清楚这个思维的问题所在,这个“送礼”行为不是送礼,而是带有非常明确目的的“交换”。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朋友、家人的时候,送礼往往是来自真诚的祝福,不求回报。如果为了交换,那和贿赂有何区别?!
所谓“礼尚往来”更是礼节的意思,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礼尚往来。即使现代市场
经济所讲求的 “交易”, 也是基于社会契约、 个人诚信等要素, 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进行的一种正当的互动互利行为, 其主要指向在于经济生活领域, 而不是更广阔范围的社会公共活动。
人情帐根本不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74/6592207dff09c56f.png)
“送礼”的潜台词是,今天我为你做些贡献,将来我有需求的时候,你也会来帮助我。
这何尝不能属于算计呢?在一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熟人社会很有效,但是对于流动性很大的陌生人社会就不好办了。
如果经济不增长,流动性越大的人群越需要用亲密关系建立安全感,比如说跑江湖的最爱拜个把兄弟,离家在外的人最爱弄个同乡会。而如果经济增长,这些就没必要。
在播客《大可瞎聊 #17 与从业20年的教育工作者畅谈90分钟,探讨教育真理》中,我们也听到了这样一个观点: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教育孩子是你们学校的事情。其实,教育是学校、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努力的事情。
合作——这才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家长则是老师除了教书育人师生关系外的另一个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则是基于互相的尊重、理解,基于共同努力、互相信任。人情帐,这件事情根本不存在。
“人脉”更是伪命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1574/1e17522591facfc1.png)
“送礼”的家长往往也有这“人脉”这一观念,但是过去人与人的关系之所以那么近,是因为那是一种互助关系。这种今儿你帮我,明儿我帮你的时代随着时代发展,独立精神的崛起早已衰落。因为,现在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尤其是跟陌生人之间的合作。
我有个想法,“人脉”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人脉”其实是弱者意淫出来的概念。人们幻想高水平的人也是靠今天我帮你一个忙明年你帮我一个忙这种“人情账”的逻辑办事。
——万维刚
真诚的友谊,没有利益瓜葛,但有人可能会说, 有些家长还是能理解老师的辛苦, 家庭经济条件较也挺好, 他们为了孩子给老师送点东西也确实发自内心, 对此不必小题大做, 把家长想得都那么俗气。
不过,既然这是违反合作规则的话,拒收是对自己的保护。如果你是老师,对于来者的意图,无论你是不是无法揣摩抑或是有所把握,首先要想到的不应该是我不收这份礼可能驳了家长的面子、 收了也没什么大的问题, 而要更多想到的是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可能存在的不良后果, 对一线教师来说, 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在这里,也恳请家长也别再骗老师收“礼”,毕竟“人脉”是一道伪命题。与其送礼,不如多和老师交流交流如何教育、培养好孩子。
相关推荐:
活动 | 一起来辩论 | 辩论咖专题新玩法
讨论 | 逢年过节,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