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节目被毙事件
昨日,一则六小龄童春晚节目被毙的微博话题发出,瞬间激起广大网友的极大愤慨。到目前为止的阅读量是6亿,讨论数142.4万,相当于中国将近一半的人看过此条微博话题。央视春晚达到了近几年来少有的未播先火的场景,而倒霉的春晚导演吕逸涛更是遭到了网友猛烈的微博讨伐。今日,六小龄童通过环球时报回应,并未接到央视春晚邀请,若春晚需要会义不容辞。这句话更是将春晚推向了民众的对立面:本来以为你狠心拒绝了猴王,原来你丫根本就没邀请人家呀?
我们欠春晚一声道歉
谩骂声一大堆的时候,我真不应该说下面这句话:我们欠春晚一声道歉。但是,如果我再不说,那就等于欠了不止一次。再来一起回顾一下事件:“六小龄童节目被毙”,点名央视春晚。口诛笔伐在这个时候已经大范围的出现了,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断。然后是六小龄童老师出面表态:自己并未接受春晚邀请,但是很愿意效劳。大家更气愤了,你居然没有请猴王?于是更大范围的攻击来临,如同黄河决堤不可收拾。但是等会,大家发现没?这里面是有问题的,第一次讨伐的那部分人,你们骂的原因好像不对,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有参加春晚,那么谈何被毙呢?你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把人家骂了一顿?叔可忍嫂不能忍,我替不了春晚,但是替良知教育你两句。如果你再死皮赖脸的和我说:春晚都不请人家猴王,还没有错?我想告诉你:哥当年做过辩论队队长,别和我偷换概念,这是另一码事。
民意不等于民议
我想起前两天的一件事,在我公众号发表了《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吐槽吉祥物太丑》的文章后,有位粉丝在后台留言:其实我一开始并不觉得它丑,反而挺喜欢的,但是看到朋友圈大家都在吐槽,就没敢表达自己想法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沉默的螺旋”传播效应,即:公众会根据周边大众整体言论趋势做一个自己的判断,更多的会倾向于多数人的意见。一旦和绝大部分人不同的时候,就选择了沉默,从而导致整体舆论的倾斜。我在这方面恰恰相反,从小脸皮很厚,早就被骂习惯了,所以这种事情发生不在我的身上。我在意的更多的是:这种网络民议是否能等同于民意。从“六小龄童被毙”微博话题的阅读量来看,毋庸置疑,大家都很关注此事,我也问了身边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六小龄童的确可以在人们心中等同于孙悟空,而孙悟空又可以等同于猴,所以大家觉得孙悟空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是应该的。如果网民这么建议,那么是没有问题的,但可惜的是:网络舆论恰恰没这么简单,因为所有的建议几乎都是用强制的态度要求春晚去执行。这就不对了:春晚是所有人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上去,换句话说,六小龄童的机会和我们每一个人是等同的;而每一个节目也都有被毙掉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六小龄童也是和每一个人等同的,我们不能因为是六小龄童,就答应他一定可以上春晚,或者必须邀请他来参加录制,这不就变成了强权文艺了吗?今年是猴年,所以我们必须要六小龄童上春晚,那猪年,马德华(86版猪八戒扮演者)先生是不是就必须要登场,龙年是不是该小白龙出来了?鼠年究竟是舒克和贝塔,还是汤姆和杰瑞?这会衍变为一种典型的”造型绑架“。所以说,受众认知是一个元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元素,能否登上春晚一定是要经过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的。否则,我反而认为春晚儿戏了,缺少了最该有的信任感。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起
表达完我对此事的看法,再聊点其它:很多朋友说看完我的公众号文章后,觉得我很理性。其实您如果熟悉我,会发现我感性的有些性感。我也真诚的希望六小龄童先生能够登上春晚舞台,而且就冲目前我掌握到的数据,不得不说一声:猴哥,猴哥,你真了不起,拍完西游那么多年,大家依旧记得你。您现在身上背了广告,一定要独善其身,不要被其所利用产生无聊话题,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祝身体健康!
更多文章请关注”鹤鸣“微信公众号,期待与您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