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穿衣的意义早已超出御寒的范畴了,而更多的是修饰作用,这不能不说是经济高度发展后的效应。任何服饰的发展不仅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服饰的发展就像一部史书记载了这一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变迁。
在这一发展史上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向游牧民族学习胡服骑射这一做法,它使汉民族服装的发展鲤鱼跳了龙门。
古老汉族服装以宽大为特点,这它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身体不可外漏,尤其是女性,不能展示身材和线条,即使是妙龄女子。实际上未出嫁的女子在穿衣上的规矩更加繁冗。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汉人还没有发明裤子,只能穿宽衣长衣,起码在赵武灵王之前。所以长衣宽衣便成了汉服的主要特点。任何事情的发展首先是由于生活或劳动的需要,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对裤子的需求是滞后的,因而下衣只有类似于现在女性的长筒袜,但不连裆。
由于服装特点限制和决定了人们的行为举止,首先坐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没有裤子,所以古人的坐与今人的坐大相径庭。现在人的坐姿在没有裤子的情况下,容易走光。“坐”本的意不是屁股坐在地上或盘腿而坐,而是屁股坐在双脚上,相当于现在的跪。现在的韩国和日本有一部分人仍然袭用这一习惯,我想这应该跟中国传统的服装、礼仪习俗有关,跟裤子有关。现在的坐姿在古代是要被诟病的,如《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里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却“箕踞而坐”。箕踞,就是两条腿放在前面岔开而坐,而按时间来看荆轲里边没穿裤子或内裤,荆以此来表达对秦王最后的羞辱。在那个时代汉人穿袍或裳(change)或裙,如《诗经 秦风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袍,战袍。裳,下裙)由于没有裤子,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内裤,因而荆轲的这一“坐”法是很失礼的,他以此来表达对秦王的愤怒和羞辱。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汉族士兵是站在战车上来作战的,这一打法很影响战绩战况,因而汉民族在与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作战中总是处于劣势。赵武灵王开了学习游牧民族的先河“胡服骑射”,改善改良了服装,尤其是战服。把宽衣大袖变为紧身的利于骑马和作战的服装,进而也解决了汉族人的裤子问题。
游牧民族常年马背上的生活没有裤子更是无法想象的,以此来看裤子首先是来源于游牧民族。因为他们有裤子穿,所以他们行坐自由,可以骑马奔跑,这种服装大大地利于他们在马背上的生活和行军打仗。
由于裤子问题汉民族的这种坐(跪)姿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三国时期人们还多是以跪为坐,这在《三国演义》中有文字描写。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文字,当沛公的骖乘(赶车的车夫,多为保镖)樊哙带剑拥盾闯入项羽军营的大帐时,项羽马上“按剑而跽”。跽(音既),长跪,也就是跪直身体。由此可以印证当时的项羽和刘邦等人是跪着的,但原文却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这就印证了当时的“坐”就是现在的跪。就从身体舒适的程度看,跪远没有坐舒适。
汉以后中国开始了南北朝,各民族间战争频仍,这一时期不仅有战乱,也有思想文化和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游牧民族常年马背上的生活不仅使他们发明了裤装,也迫使他们发明了许多相应的坐具、饮具,如马扎、水壶等,这应该是后来凳子和椅子的源头。
所以,我们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少不了游牧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只有大融合才能大发展,只有大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更强大,文化更博大精深。
2021年6月12日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