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启蒙运动的笼罩下发生了,在历经了长久的压迫之后,对于自由的渴望以及剥削的愤恨,使得人们陷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激情释放,理性无处可容,弗朗索瓦·勒洛尔对此形容为,“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被解开锁链的疯子”,许多人因此而丧命,可她的歇斯底里尚未停息。
然而,在国家的镣铐被解开的同时,仍然有一个异常昏暗的角落,尚未得到这样的自由。那就是疯人院。这本书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话题,如何解放疯子,使他们也获得同等的自由。或者说,如何意识到所谓常人体内暴动的疯狂。
《疯子的自由》:我们都是疯子,我们都渴望自由1.
《疯子的自由》算是一部半虚构作品,它运用小说的形式,真实地书写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疯人院内的境况,疯狂的革命者,以及对于精神病患疯狂的治疗方法似乎都在拷问我们,自由是不是真的已经到来了。
精神病人到底应该得到怎样的对待?这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无关痛痒”的正常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但现实却是,我们热切地关注着这样的话题,无论是出于人性的正直还是虚伪,我们总是期望自由和平等能够照进现实的每一个角落。而精神病患这块阴暗之地,自然是发挥这种正义观最好的现场。
2010年的时候,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经出版就占据了畅销榜首,许多人开始热切地关注“疯子”的世界,不约而同地在思考着疯子和天才之间的距离,以及我们与疯子之间的距离。但这种思考,似乎也仅限于一种远距离的思考而已,仍然没有人愿意去接触他们,用同类的方式去对待他们。理性将正常人和疯子区分开来,同时也将我们隔绝开来。恐惧、厌恶似乎代替了一切情感。
《疯子的自由》中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世界,人类是如何对待那些染了“疯病”的同类的,铁笼、镣铐、放血、淋浴,当然,发展至今还有药物和电击……它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治疗这些病患,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安静下来,或者看上去安全一点。就像对待马戏团里的动物,希望通过训练,让他们做出我们想要的反应。难以想象这样的方式使用了多少年,但在菲利普之前,似乎从未有人想过如何才能治愈这些病患,以及如何保护他们作为人的权利。
对于“疯子”的解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正如我们所能预想的一样,他们也许会给常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而这也成了这些所谓的常人伤害他们的借口。在这个过程中,菲利普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他用谈心式的温和疗法试图打开那些病患的心结,唤醒他们的理性,而为了使那些病患安全地留在囚笼里,那些反对的人运用各种卑劣的方式,试图让这些可怜的人再一次发疯……值得庆幸的是,菲利普坚持了下去,以及那些与他同行的人,正是这样才使那些可怜的病患见到自由与平等的光亮,而也正是这样,才让我们足以认识到,即使是精神病患,在他的内心深处,仍有理性留存。
《疯子的自由》:我们都是疯子,我们都渴望自由2.
除了疯人院以外,《疯子的自由》为我们揭示了另一群“疯子”,这些疯子没有被判为疯病,但却更加危险。执着于对病患进行“糖浆疗法”的福西尼先生;一心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不断搞破坏的马兰古;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大发雷霆反对革命运动的贝洛姆;以及千千万万在解放的晕影下不断把“嫌疑犯”推上断头台的人民……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疯狂里。”这个世界到处都有因为自己的蝇头小利失去理智而疯狂的人。
而我们也活在这样的疯狂中,却因为理性尚存,自诩不是个疯子。
很久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请告诉我,我不是唯一的精神病患者》,里面列举了很多我自己的疯狂,以及我所看到的疯狂的世界。但不幸的是,并没有引起任何的共鸣,相反收到了很多的质疑。在很多人眼中,暴力倾向、抑郁、狂躁、焦虑……这些时刻缠绕我们内心的“危险情结”,都不值得被冠上“疯狂”的名号,但现实却是,它成为了我们情绪爆发的突破口,我们时常因此失去理智。
在那篇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我认为至今仍能让人有所警醒。那就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所做的行为艺术实验《节奏0》。
整个实验的过程是,她将自己麻醉,然后站在实验桌前,桌上摆放了很多危险物品,手枪、钉子、鞭子、剪刀……参与实验的人员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些工具,对她做任何事,而她均不予反抗。在这种默认毫无责任的情况下,许多看客被激发起了内心的疯狂,肆无忌惮地伤害她,甚至险些杀了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实验,比如斯坦福监狱实验,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比如《浪潮》,还有很多的历史事件,比如大大小小的革命……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一旦掌控了绝对的主动权,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暴君”,彻底释放内心深处的疯狂。
而现实生活中,网络暴力就成为了这样一个突破口。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只是看上去更理性,我们不用刀和拳头伤人,不大吼大叫歇斯底里,但我们却自认为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想评判,用自己疯狂的臆想和无良的语言暴力堆砌杀人的凶器。
所以我们该如何对抗自己内心深处的疯狂?不让自己在道德的假面下,沦为真正的疯子。也许就像书中所说的,“唤醒我们心灵的、使我们摆脱疯狂的,唯有爱。”而不是假借道德之名的仇恨。“人性本善”的论调到底站不站得住脚,不在于社会给了我们怎样的答案,而在于我们想给社会怎样的答案。
《疯子的自由》:我们都是疯子,我们都渴望自由3.
从总体上来说,《疯子的自由》是一本治愈系的书,虽然它本身所涉及的话题是沉重的,但所传达的精神内核却让人感动。无论是菲利普对精神病患使用的温和疗法,还是作者透穿人性内的疯狂后所给予的包容,都产生了一种让人镇静的效果:我们都是疯子,我们都会因自己的利益被触及而变得疯狂,但我们并不可怕,也不孤独。我们都戴着镣铐,而自由是所有人的向往。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像菲利普一样,换位思考,“我愿给他们更多的自由。”
只是可惜,它终究是一部小说,我们并不清楚,历史中真实的温度有多少,又有多大程度的美化。
用虚构的方式撰写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不可否认这样的方式有其弊端,由于作者本身的情感和认知需求,掩盖或者改写了部分史实,降低了历史的还原性,从而模糊了人们对于真实事件的认知。
但艺术创作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作家在真实事件的背后,总有一些他想说的,需要借助这样那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呈现,而这种观念与历史的融合,也着实成就了一批伟大的作品,使得这些作品更加厚重,也更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这中间找到平衡,本书的作者佛朗索瓦·勒洛尔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书的结尾处,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研究主人公皮内尔、精神病学、孔多塞以及那个时代的相关著作,并对书中虚构之处有所澄清。
“历史真相之外的那些描述,并非得益于对这些书籍的阅读,而是我自己的想象所结出的果实。”由此我们大概能够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史貌。
而这本书本身,不过是作者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口,他将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枝枝叶叶展现了出来,并给了我们钥匙,告诉我们,可以自由地打开门去探寻。至于是否有对于真相的渴求,选择相信哪些部分,又想探寻到怎样的深度,那就全凭读者本人了。
文末附上本书所提供的参考资料,以供感兴趣的人自行阅读:
《疯子的自由》:我们都是疯子,我们都渴望自由 《疯子的自由》:我们都是疯子,我们都渴望自由(原谅我,书名实在是太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