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王慧玲遇见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英国摄影师彼得。
他们的相识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当时,王慧玲正在学习日语,因为没有时间去参加培训班,她只能在网上找能陪她一起练日语的人。结果,彼得也在学习日语,两人就这样认识了。
由于有着共同的爱好――骑行,他们从线上走到了线下,经常相约一起骑自行车去爬山。
用一句很中国的话说:两人相识于微未。当时的王慧玲只是一个前台小妹,彼得则是一个从外国来中国打拼的打工仔。
在认识彼得之前,王慧玲有过一段失败的感情,还遭遇过家暴。加之从小目睹了父亲对母亲的歧视和打压,她对婚姻是有恐惧的。
但是彼得不一样,他没有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他善于倾听,不管做什么决定,总是会询问王慧玲的意见,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跟他在一起,王慧玲如沐春风。
而王慧玲特殊的经历也让彼得欲罢不能,他感觉到她身上有一股永远向上的生命力。
认识一年后,两人于2008年领了结婚证。
王慧玲带着彼得回家见父母。父母对女儿找“洋女婿”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诧,他们关心的是男方能给出多少彩礼。
当得知女儿不要彩礼,打算裸婚时,父母都气坏了。父亲骂她“贱”,说自己养头猪还能卖钱呢!
亲人恶毒的话让王慧玲心痛不已,她对父母彻底失望,拉着彼得大哭着出了家门。当天晚上,两人返回了上海。
一个小家庭就这样形成了。生活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充实。
然而,生活的严峻接踵而至。
2010年,彼得因为金融危机失业了,他学历不高,再找工作非常困难。无奈之下,夫妻俩决定创办自己的建筑摄影公司。
可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最初的时候,他们根本接不到什么活,两人挤在狭小的出租房里,一度入不敷出。
那段时间,彼得每天蹲在路边摆地摊,王慧玲则到处找兼职,为的是多挣一分钱。
高度焦虑与压力下,王慧玲病倒了,她全身出血,血小板降到了3000,而正常人的血小板数目是10万至30万。
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彼得很紧张,日夜守在床边。
王慧玲经过这一场大病,反而释怀了:人生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如此,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
医生告诉他们:王慧玲的身体不适合生育。王慧玲很崩溃,她向彼得提出了离婚。彼得却说:“我和你结婚是因为想和你在一起,而不是为了生孩子。”
听了外国丈夫的一席话,王慧玲十分震惊,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生育,并不是女人非得要经过的过程,爱情从来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
(转自本人头条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