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喜欢链家?
御用中介难找,所以笋盘难找。
专业的买家和专业的中介兮兮相惜。未来会变成小中介服务小白,专业中介服务专业买家的局面。
(一)房源
看房200套,自然有笋盘。但大部分中介手中就只有市场价的盘,例如绿皮,大量推荐我市场价的盘,带我看了10套房子,但是没有一套是有意思的笋盘。而有一家中介行带我看了第一家就已经够笋,足够让我下定金了。
所以,当你看房200套,还是没有笋盘的话,那么很可能你只找错了中介。
每个中介都有很多任务,但不是每个任务都会变成直接的收入。例如要打几百个电话寻找房源,租赁多少套,卖出多少套,找到房源多少套,打多少个电话给潜在买家,带看量有多少。以至于我试过去看一套平平无奇的楼梯改电梯楼都有同一家店里的5-6个中介围着我。
中介是个门槛很低很低的职业,可替代性很强,带人看看房子签个合同。中介10句话有9句话是不那么真实的,但还是会比媒体小编写在报纸上的文章的误导性小一点。中介会把一个差的地段描述成一个不那么差的地段,把一个差房子描述成一个不那么差的房子。
那么中介的价值在何方?
中介的核心价值在于房源,拿到一套笋盘,首先是看看店内有没人可以啃下,例如店长。其次,推荐给有意向的客户,直接打电话或是发微信。最终才是发朋友圈。等到发朋友圈的信息,很可能信息已经是第二、第三手的了,从其他中介那里抄来的,发朋友圈的中介甚至没钥匙。
当一个盘真的足够笋的情况下,中介有可能让业主谈独家,保住成交,同时,由于业主没挂在其他中介,所以价格往下压的空间也会存在。虽然会拍照片,但是不会马上发出去朋友圈甚至是其他同事,会藏着掖着给意向客户,或是不给图直接说单价朝向楼层等情况。
一旦发出去,明盘了,就相当于全世界都知道了,那么竞争对手就是一群其他中介了。而只有自己藏着掖着,成交的可能性才会大了。
阳光之下无笋盘。所有光速成交的都是笋盘。
寻找盘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找保安、物业拿联系方式的,还有蹲在业主家门口的。
中介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房源。链家把所有“真”房源都放在网上了,相当于把自己底牌都亮出来了。一旦链家网上有的房源,其他中介都有了相同的房源。
(二)竞争
一个中介的对手是所有中介,而非其他公司的中介。
当一个菜鸟中介准备拉着一个客户买一个低于市场价的盘时,准备签合同了,他告诉了店长。等待他的有可能不是店长的祝贺,而是店长会和业主说,我这里有个客人愿意出多五万买你的房子。所以,有的业主就说,无论我挂多少钱,链家那边总有客户想加五万成交。
欧神说过,中介的出单率是很低的,一个月出不了一单,甚至一年都没有一单。
(三)笋盘
笋盘来自何方?
急需要用钱的人,不懂行情的人,药单。
最后一种就不说了。第一种一般是做生意的人,卖房救公司、卖房救厂,非卖不可。第二种,一般是人不在所卖楼盘的小区附近住了,对房价还停留在一段时间前的印象。主要对象有异地、异国、常出差房东。
要是两者都具备的话,就是诚心卖家,是可以砍价,出笋盘的。而非诚心卖家,大多是试水价格的投资客和换房客(因为别的盘也在涨),特点是看完就返价,坐下来谈继续返价,编造奇怪的理由停止谈判。
而常在外地的房东难以联系,需要中介和房东足够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可能会成为真独家。所以,一般而言,我选择找离小区最近的中介,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盘源决定成败。
而链家的真房源放出来全世界都知道了,这还会有笋盘吗?猛龙不压地头蛇。
链家做得那么大,依靠的是公司的制度和人员的调配,而非里面的员工是否出色、盘源够笋。极具辨识度的广告、不断扩张的门店、方便且真房源多的APP,让链家变成一个500亿的大公司。这些数据只是让投资者满意,boss满意,用户体验升级,大部分刚需想买一套房不被坑不被骗就去找绿皮。
最后,我不喜欢绿皮是因为小白中介太多,纯粹是为了完成带看任务而带看。看房之前总是提醒我要在APP里做出评价,一切都像是例行公事一样。这个世界永远是业余的吊打没经验的,职业的吊打业余的。当你发现同一个品牌里面小白太多,你就会失去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