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一本讲述你最想了解之事的书,是怎样一种心情?
当一本书可以完美映射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一种体验?
当这种心情与这种体验交织在一起,那又是怎样一种缘分?
而我的大学,就是这样。
读书,在大学|生活映射书心缘第一年:憧憬神往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北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长久以来,都对民国的大师学人群体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直都希望有一本类可以全景式讲述这一群体的书籍。
却不曾想到,高考后的那个夏天,偶然间竟然达成心愿了――《南渡北归》。
就这样,带着对大学的憧憬,带着对大师的神往,带着《南渡北归》,我踏进了大学校门。
《南渡北归》,岳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长夜青灯三卷书,百年风范忆如初。文锦河山家国望,独为神州惜大儒。”赋几句歪诗,道出我读罢此书的所感所念。
与《明儒学案》相比,本书收录人物得其繁而去其芜;与《世说新语》相比,本书刻画人物得其要而增其详;与《通鉴纪事本末》相比,本书叙事得其体例而增其考证。
在墨香中送走了中国最后一批大师,为书中的那些大师和他们真实而又真诚的故事所感动。时局纷纭风雨如晦,山河寥落家国飘零,总是充满着太多的挚爱和太多的心酸。一一读来,有泪可落,甚觉悲凉,却又无奈。只恨未曾生于彼时学于彼时,一睹大师风范,问道于朝夕之间。
常窃以为,过去一百年间,中国学人的风韵风流风致皆在民国。在那个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的时代,民国学人形成了一种与古代士人及今日学者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
他们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批大师,也是现代中国的首批大师;他们既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又不同程度的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思想学术新潮;既属于“旧”式人物,却又是那样的“新”。
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他们欢笑,他们雷鸣,他们自负,他们狂狷。他们的飞扬与落寞、崇高与卑微,却依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抹烽烟,一场家国,一段流离,一曲长歌。
相逢终别离,无事长相忆。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他们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遥远,他们以其至大至刚的天地正气,至善至纯的文化良知,仍在警示着这个物欲汹汹的时代。
这,是我的大学第一课。
第二年:铁马金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其一)》
以往我们均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站在中原王朝的视角来阐述历史,这种语境下的中国历史其实只是“半个中国史”。
虽然《史记·匈奴列传》开其史传先河,历代相习,却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未能聚沙成塔。
而我一直都希望能有一本为我们讲述长久以来被惯性忽略的“另一半中国史”的书。
大二那年的一次送别,无意中竟然在机场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里,真的邂逅了这样一本“另一半中国史”,弥补了大多数国人所缺失的集体记忆。
《另一半中国史(增订版)》,高洪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那一句句生动的文学语言,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金戈铁马,明月狼烟,一幕幕草原上的辽阔就这样浮现在你的眼前,一如我们最为忙碌的大学第二年,充实而又茫然。
虽然本书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但没有局限于某一民族某一地区,而是以宏阔的思维,跳出固有的历史框架,立足中华,放眼欧亚,深入挖掘各民族的兴亡过程,并探讨其对中国、对周边民族乃至整个亚欧大陆历史进程的影响。可以说,这本书所描写的不仅仅是另一半中国史,更是少半个亚欧史。
而此刻的我们,也开始逐步放眼审视自己的大学,学习、情感、社团、未来。
也许作者的论据稍嫌不足,也许作者的论断略显武断,但作为系统讲述各民族历史的开山之作,在鱼龙混杂的当代中国书坛,为汗牛充栋的历史普及读物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作者也许没有历史学家的专业,没有民族学家的严谨,没有考古学家的细密,却有一双如炬的慧眼,带着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风情。
而我们在大学,也逐步开始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第三年:随心远征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南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不知不觉中,大学生活已然过半,我和小伙伴们也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本心,试图踏上未来这遥远的征程,一如十多年前的木心与陈丹青。
那是新学年开学后不久的一个上午,男神老师像平常一样,说:“咱们开始上课吧!课前,照例先给大家推荐书。你们知道木心吗?”就这样,我与木心不期然间相遇了。
《文学回忆录》,木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木心自谓,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可以将本书当成文学入门史来读,读完之后会对东西方文学的脉络和代表作品有一定了解。
却又不像文学史,因为全书尽是私货,处处抖落着机灵,令人不禁拍案称奇。
书里是木心一贯的风格,语言俏皮生动,老夫聊发少年狂。木心的博古通今,木心的刻薄无情,木心的严肃精致,一一跃然纸上,构成一本完全不像文学史的文学史。
这里,可以邂逅峻伟的灵魂;这里,可以结识有趣的性情;这里,可以朝圣先哲;这里,可以敬畏生命。
从来都没有人像木心这样来写文学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直与太史公《史记》相比。但也恰恰是这“一家之言”,却带来更深入的思考,让读这本书的我们耳目一新。
木心曾说他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可他纷飞出来的却是完整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是的,这是木心自己的文学回忆录。一如我们的大学第三年,随心所欲,各自远征。
读此书是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第四年:优雅从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没有哪个地方比江南更富有诗意了,没有哪个时代如晚明这般闲适了。如果去晚明的江南走一走,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浪漫旅行?
没有想到,在落花时节的毕业季,又遇到一本令我一见倾心的书――《南华录》。一如我的毕业季,那样猝不及防,却又悄然来临。
《南华录》,赵柏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自永嘉南渡始,江南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历经魏晋唐宋一千多年的开发与浸染,在晚明时期,江南文化终于成熟。
而那时的江南,宛如一位妙龄女子,正值她最美好的年华。与汉唐相比,这里的诗意不输长安洛阳,却又没有庙堂的机锋。与宋朝相比,这里的闲适不输汴梁临安,却又没有边庭的狼烟。
这一切的一切,正如作者所言:“花是精华,人亦是精华,最为精华的还是这个时代,风化而又奢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种种。”
《南华录》,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艺术之花盛开到极致却又转瞬即逝的南方历史。
出没《南华录》一书的人物,有诗人,如文征明;有戏剧家,如汤显祖;有画家,如董其昌;有藏书家,如祁彪佳;有思想家,如黄宗羲;有狂士浪子,如张岱;有民间说书艺人,如柳敬亭;有园艺师,如计成;有奇女子,如柳如是……在晚明即将天崩地裂的历史洪流下,他们利用着这最后的闲适,做一些“无用”之事:造园林、听昆曲、写书画、玩古董、品茶、饮酒、制造香料、唱和雅集……转眼间便是那天崩地坼的甲申年,也许他们什么都做成了,也许他们什么都还没有不成。
读罢《南华录》,我们不由得惊叹:原来在古代,真的有人用一生的时间只做成一件事,真的有人用一生的时间都做不成一件事,可他们丝毫没有悔意没有抱怨。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艺术的生活化,这条美学原则在他们那里发挥到了极致。也许于他们而言,艺术本就是一种生活。
一念至此,我们不由会感叹:原来古人的生活是这样的优雅从容。
而我们,也将离开这座校园,优雅从容。
读书,在大学|生活映射书心缘(注:本文所涉书籍,后来有些出版了增订本,如《南渡北归》;有些出版了精装本,如《另一半中国史》;有些出版了续编本,如《文学回忆录》。笔者一律没有采纳,均以当初所读书目版本为准。)
《大学生活和读书专题联合征文》活动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515f7f0a20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