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焦糖马其朵
微信公众号:jiaotangmaqi2019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儿时不经世事,听大人们哄骗我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就吓得嚎啕,觉得生之多艰,长大些发现世间真当有这般故事。
老人家常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听后让人唏嘘,由衷心疼这种能干的背后是多少生活的重担与强压。
都说人生在世往往是负重前行,然而有些人生来只为活下去就耗尽了全身力气,倾其所有只为脱离痛苦的泥潭。
今天马其带来的影片是强忍泪水看完的,看后久未平复,但最让人揪心的并不是剧情至多感人,而是字幕中那一句“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战争背景的影片多是苦难与血腥,因而一开始该片并没有令我特别留意,直到看到预告片中法官与男主的对白,看似稚嫩的男孩面无表情地说出了以上的对话,瞬间抓住了我的好奇心。
影片原名《迦百农》后更名为《何以为家》,影展后即获得了2019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现已成废墟,据说那是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导演曾解释在法文和英文中“迦百农”均被解释为乱和不规则。
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起源”,是希望和爱开始的寓意,新生命降临的初始,尽管多有波折,但希望永存不容放弃。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影片的开头简短而直接,一位医生在为一个清瘦的男孩检查牙齿,根据乳牙脱落的情况判断出男孩儿大致的年龄。
男孩儿睁着大眼睛直勾勾看着眼前人,不同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他脸上毫无稚嫩神情,相反地一脸沉静与冷漠,眼中满是绝望,又不时透露出一丝惆怅与哀伤,就这样男主赞恩出场了。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字幕滚动,远景镜头拍摄了黎巴嫩的一角,恍若是个由集装箱与轮胎堆砌的地区,人们蝼蚁般生存于此。
镜头一转,长幼不一的孩子们聚在狭小的空间里熟练地吞云吐雾,宛若一个个仕途失意的成年人,慵懒颓废感油然而生。
孩子们举着用木棍塑料瓶组装的枪支在街巷中打闹嬉戏,赞恩个头娇小,却无畏地拿着武器冲锋在前,好似一个战场杀敌的勇士。
我总害怕看到这样老练严肃的神情出现在一个孩童眼中,像一汪黑水看向你内心深处,勾勒出种种无助与阴霾,让人不忍直视,而我又好奇是怎样的生活环境将这个十二岁的少年磨砺得沧桑至此。
正片开场,赞恩带着手铐出庭,另一边是他的身生父母,少年将他们告上了法庭。故事以插叙的方式娓娓道出了始末原委。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赞恩是家中次子,兄弟姊妹良多,母亲却依旧不断在超生的前线奋战,似乎多一个孩子的降临能分担这个家庭的重担似的。
人们不断说着真主保佑,真主却似乎未能如愿降临恩泽,倒像遗忘了这一角人间地狱。
配药、捣碎、兑水搅拌,用衣服满满吸饱了液体晒干,打着探监的名义将毒品以这样的方式送入监狱让长子贩卖,而年幼的孩子们似乎对这一切早已熟稔。
这里没有明确的道德制约、秩序整顿,人人使出浑身解数只为生计,说谎也成为必备的生存技能,稚气如赞恩这般的幼童似乎更能让人信服。
不出意外,赞恩也将步父亲后尘长成一个颓废无望的大人。
生活一如既往的艰难,每日工种繁多又疲乏劳累,然而赞恩没有多余的抱怨,能与心爱的妹妹相依,敲打着废弃的油漆桶,哼唱小调的片刻休闲,对他而言已是奢侈,亦是支撑他精神的支柱。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然而命运连这小小奢求也要全然剥夺。
妹妹出落地愈发柔美,也初显少女特征。
尽管赞恩短暂庇佑她以防旁人觊觎,也妄图掩盖她开始经历月事的事实,但求亲日仍然噩梦般地来临了。
妹妹被浓妆艳抹,恬静地坐在求婚男人身边。赞恩厌恶那个妆容,觉得像极了巫婆,伸手要帮她抹去。
萨哈无言,浅笑看着哥哥,眼神无奈又悲凉,眼眶湿润不停打转,但泪水终究没有落下来。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在这个国度,11岁的女娃出嫁并非奇闻异事,或许那些聘礼还能缓和一阵家庭危机。
长夜漫漫赞恩一夜无眠,他规划了一切,想带妹妹远离这个人情全无的地界。
然而还是迟了一步,看着妹妹远去的背影,赞恩倔强地落泪,不断呼唤萨哈的名字一路狂奔,懊恼愤恨又无能为力。
失去妹妹彻底打破了他抑制内心情感的壁垒,让赞恩再次怀疑命运,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将他一次次狠狠打趴又扬长而去。
带着悲痛与失望,赞恩离家开始了流浪生涯,也偶遇了另一个“可怜人”单亲妈妈泰格斯特,护照到期,等待她的将是无情地遣返与驱逐,而新证需要一大笔钱。
自此三人相依为命,白天泰格去打工,想法筹钱办证,赞恩在家帮忙照顾宝宝约纳斯,尽管他自己也仍是个孩子。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长大了要懂事。然而看到稚嫩的赞恩轻车熟路地大人般照顾婴儿、赚钱养家,甚至顾虑妹妹的月事,这份超龄的懂事反倒让我感到心酸与不忍。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泰格最终还是难逃被抓捕的宿命,赞恩带着宝宝一路寻找,为一罐奶粉,他在镜子前一遍遍练习,将自己伪装成叙利亚难民,想浑水摸鱼去食物救济站领取补给。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尽管如此,依旧被逼迫到山穷水尽。他不明这是怎样的国度,妈妈遗弃孩子狠心离去。
离开约纳斯,赞恩捏着他的奶嘴不停抹泪却不敢回头看,约纳斯小小的身子颤巍巍地站着向他招手,而赞恩不知要如何解释这二次遗弃。
归家后,得知妹妹离世,彻底绷断了赞恩最后一根牵扯理智的神经,他咆哮着揣着尖刀冲向那个逼死妹妹的混蛋。
关于战争的真相,书中的形容总是敏感而模糊,我们从不知那些血腥背后是利益纷争抑或尔虞我诈的政治纠葛、贸易纠纷,但一切眼见多是苦难。
赞恩尚且年幼,却承担着与年龄不符的责任与重担,他从不叫苦连天,却对周遭抱有十二万分的戒备。
面对地痞流氓恶语相向,他能勇敢与其对峙,但得知妹妹月事,他却慌乱地一夜无眠,害怕一旦被父母发现,便会将妹妹嫁人,日后永不得相见。
如今,自母亲妊娠,宝宝的点滴就被父母以各种方式记录,而赞恩对自己的生辰却一无所知,亦无出生证明和身份象征。
当泰格偷偷带回客人吃剩的蛋糕给宝宝过生日,问及赞恩的年龄,那句模凌两可的“大概”惹人唏嘘。
对他们来说生下来活下去才是重中之重,而谁知战争连年,各地混沌不堪,一个身份一纸证明甚至能将一个大活人逼向绝处。
没有身份,泰格带着宝宝东躲西藏,厕所的隔间就是他的童年。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没有身份,孩子们被贩卖、遗弃,因无力抚养又不知多少孩童在流浪中死去,被抛尸街头。
没有身份,萨哈无法得到医疗保障,即便是大出血的紧急状况医院也不曾留情医治。
赞恩年幼,不懂大人忧心忡忡是为何事,不知战争连绵是因何起。
但生活的窘迫生存的无奈,让他深刻了解这样的国度,父母自身难保,更无力抚育后代。
年幼无助哭天抢地不会让命运眷顾自己得到丝毫垂帘。而拼尽全力学会保护自己,警惕周遭、灵活处事才能在乱世中得以保全。
如今我们遇上好的时代,国泰民安、和平富足,但世上仍有众多饱受战争苦楚的难民四处流窜,幼童亦无法在安全的国度自由平安地成长。
该片导演出生于黎巴嫩,电影的启发来源于派对后她偶遇一对在路边乞讨的母子,襁褓婴儿在怀中睡眼惺忪,却没有哭泣只想沉睡。
孩子的出生、成长对他们后半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而导演突发奇想以孩子为出发点拍摄一部属于黎巴嫩自己的影片,同时她本人也在片中饰演了一角。
孩子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虽然电影是虚构的,然而片中赞恩的扮演者,却真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从贫民窟中被选中,几乎是本色出演。
影片播出后,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他搬到挪威,受到了广泛关注,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拥有了不同于父辈们的人生。
导演的初衷是希望能通过电影传递一种力量,让更多像赞恩一样的孩子拥有优质的成长环境和充满希望之光的未来。
但我想赞恩不是第一个也绝非最后一个在征战连绵下饱受苦难的孩子,黎巴嫩亦不是唯一一个遭受战争摧残的国度。
然而治标不治本,即使我们动用丰富的资源、劳动力,帮助一个个战争重创下出生的孩童,即便我们资助了弱势群体,甚至援助整个遭受重创的国家,这依旧不是噩梦的终结。
但凡以暴制敌的政治方式依旧留存于统治者们的内心,军火、枪支依然成为稳固国家统治维持和谐的武器装备首选,那么此类电影也无非是一次次真实境况的写照罢了。
由衷希望有识之士们可以运用所学、奋发图强,壮大我们的国家,真正意义上实现世界和平,不战而屈人之兵。
减少侵略与战争,多一些理解与和平,各国文明和谐建交,而非通过蛮力角逐来证明强大与否,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孩子们可以在蓝天下自由喘息,无拘无束地健康成长,不用担惊忍怕,骨肉分离。
少年强则国强是大众深知的道理,好比雄蚁一辈子效忠蚁后那般,我们也应为呵护孩子们的成长贡献绵薄,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创造更优质美好的未来。
每个孩子都该被世界温柔以待
萨哈死后,妈妈拖着孕体去探监,感恩真主赐予新生。
殊不知,这令赞恩愈发悲痛,终于下定决心起诉父母,这便是片头那一幕了。
当主持人问及诉求,他如此回答: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这是一个十二岁少年的童年,无法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如何成长为出色的大人,而那样的教育方式仍会代代相传延续到他的子嗣身上。
催婚盛行的当下,恋爱结婚生子好似流水线一般点到打卡,甚至于指腹为婚也成为了“当下流行”。
然而大部分新晋父母从未考虑过为何要生,更在意的只是宝宝个数和性别。
而我以为孩子是两个人深思熟虑后爱情的结晶,是携手养育出延续优良血脉的小生命。
不是一夜欢愉后意外的附赠品或为了分担生活的苦楚与无聊的产物,亦非维系婚姻的法宝或判定幸福与否的佐证。
前阵子一档综艺中姐妹团发表了自己的生育观,儿女双全的大S劝好友不要生育,引发众多非议,她认为女孩子可以发善心领养或照顾孤儿,但绝对不能为了传宗接代或养儿防老那些荒谬的理由。
小S也呼吁女性应更多的以理性客观角度看待生育,不需过度鼓吹也不用吓唬那些举棋不定者,生育本该是一项选择题,深思而后行是对自己和宝宝都负责任的表现。
当你没有做好准备迎接新生降临,依旧四处奔波为养家糊口,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未知,那么此时生育是否是必选项?
孩子无法选择出身和降临人间的时机。而我们在赋予新生的同时,也应承担为后代抉择生长环境与合理时机的义务。
生养是孕育和养育的结合,生命的给予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被世界温柔以待,怀抱期许勇敢面对未知的挑战。
而不是让他尚在襁褓,就耳濡目染生活的艰辛与苦楚,也绝非任其肆意发展,好赖活着。
越是穷困潦倒之地,越是子女成群,而这些孩子并没有感到人间值得,只是深刻体会了《狂人日记》中那个吃人的世界,现实又利欲熏心。
他们成为分担家庭重担的工具,改善生活的砝码,甚至防老的备选项。
影片最后,为赞恩拍摄护照照片。他面色凝重,警察笑称这不是死亡证明,他方才舒缓情绪露出一个微笑,而这全片为数不多的几帧笑意满含心酸,也定格在我脑海。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若无力抚养,便莫要强求。
连自给自足都无能为力,那一时兴起,只会让世上多一个赞恩。
这不是他们想要的人生却别无选择,于你于Ta都是不负责的表现。
Ending 结语
我对电影满腔热忱,它甚至是我抒发情绪的方式。
如同演员希望通过演绎感受不同人的生活一般,我通过电影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体会不同人的喜怒哀乐。
然而怎样算是好的电影?
观影多年,有些是乱花丛中过,未留下丝毫情愫;有些却历久弥新,给你新的人生感悟,释放掉生活工作中的压力与情绪,为你解惑。
我以为,好的影视作品并不需要多大的制作排场或大咖的演员阵容,应是演员认真协作,在镜头下演绎对角色的理解;
同时电影本身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引发舆论关注、大众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前进。
一个场景一段演绎若让人动容而深思,从而有所增益, 即是不错的剧作。
韩国电影《熔炉》讲述了一个有关青少年性侵的案件,揭露了被部分社会人士妄图隐藏的丑陋真相和残忍的阶层交易,在引发了不小的社会舆论及关注后促进了熔炉法的出台。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而我国电影《我不是药神》以真实社会现象为基石,将时常发生在周遭又无能为力的现实境遇真实展现在大众眼前,呼吁大众关注各阶层的需求与境况。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促进了国内药品生产与销售的发展进程,改良了监管政策,同时在价格上进行了合理调整。
在《何以为家》拍摄前,赞恩这样的孩子鲜少受到关注,出生于优越物质环境中的我们无法想象战争中每日连温饱都无法得到保障的生活是如何举步维艰。
而如今随着影片上映,孩子们的境况在改变,援助行动在前行,各界人士都贡献绵薄。好的电影常常是通过创作来发人深省惹人深思,这便是电影的魅力。
通过镜头,我们足不出户却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用更广博的视角去寻觅生命的意义,发掘多样的文化环境、人文素养、历史沉淀、思维模式。
重新体会生命的力量与光辉,发现那些我们不曾探寻的角落,未曾留意的细枝末节。
马其期待能有愈来愈多此类真实题材的影片上映,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些未知的领域,关注到不同的群体,尽力所能及让未来可期,那么便值得。
这样的电影方才是优秀的作品,而这,也是我推介本片的原因了。
今天也要被温柔以待喏~❤️
作者:焦糖马其朵
微信公众号:jiaotangmaqi2019
如果可以,请带我回到子宫——《何以为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