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上的书籍。没有特意去找这方面的书来看,但是不知不觉的就都是找到同类的书籍。
初中的时候,曾囫囵吞枣地看过卡耐基写的《人性的优点》,有点意思,然后看到最后一页的推荐书籍里有《人性的缺点》。后来我也找了《人性的缺点》来浏览。但是断断续续地看,总感觉没有那种吸引力,让我看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反而觉得乏味。这两本书,都是心理学类的书籍。
阅读,只是一种习惯。人家问我,看了那么多书,有什么收获?我说,在我心灵受创最痛苦的时候,我是因为看书治愈好自己的。然后就喜欢了。然后就遇见“志同道合”的人,然后就这样,变成了习惯。就像,人家无聊,会想到看电视来打发时间。我无聊的时候,也是用看书来打发我的无聊的。不是看的每一本书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但是我喜欢在书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在看书的过程中,真的是可以做到跟作者对话。他就像智者,用他的诚心和耐心,在跟你交流。看一个本书,有一句话的收获,我都会感到很开心。也是因为这种开心,让我一次次地打开书本。
扯远了。回到正题上。
最近看的书籍都不知不觉地偏向心理学方面。与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不同的是,它不是让你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一个人,或者如何才能更好的与人相处。而是,把你的注意力引领到自己本身,让你感受本身,让你察觉本身。把你向外的力量拉回到向内观察。让你自己把向外的精力抽回来,关注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一个画面。一颗满是伤痕的心在你面前,这个心是你的。你知道它的感受,可是你忽视它的感受。你想转移注意力来达到减轻疼痛感。转移注意力确实是个不错的方法,但是问题在于,它只治标不治本。你没有意识到你这样做,伤口依旧在。你在等它发炎,在等它伤势恶化。
我不知道当时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既然现在想放逐 ,那就放逐吧。
放逐的时间有多长,我就陪你走多久。我不怕孤独,也不怕寂寞,就怕辜负自己。
有没有人曾问过自己的心,问过自己的心有什么想法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