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在混沌大学课程中有个直播的内容,令我觉得印象深刻。他讲的是「你为什么不」和「你为什么要」。
他当场就找了两个人在做实验,他问在场有谁想戒烟的,那人举手,执中问:“你为什么不戒烟呢,你难道不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吗?”那人回答:“我知道。但也还好吧。”执中又问:“身体健康难道不重要吗?”,那人轻描淡写地回答:“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执中再问:“你不知道吸烟对别人有害吗?”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道:“那是别人。”
听出其中的言外之意了吗?你给出戒烟的理解,被问到的人,会习惯性的维护自己的立场,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我知道啊,但不至于抽根烟就会死吧。身体健康是很重要啊!但是吸烟能够给我带来快乐,快乐和健康,我觉得快乐比较重要。吸烟对别人有害?我为什么要在意别人胜过我自己。
然后执中又问,在场有谁想戒酒的?有人举手,执中便问:“满分十分,你有几分想戒酒?” 那人答:“七八分吧”。执中震惊,问:“我以为你只有两三分想戒酒,你居然有七八分?你什么要戒酒?” 那人回答:“喝酒会断片”。执中说,“断片而已,很正常”。那人说,“不,断片后根本不记得对别人做了什么事情” 执中说,“那是别人的事情,你管他呢” 那人忙说,“不,我很尴尬,我也很难受”。
此中区别,让我感慨。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会加强我要做这件事情的决心。反而问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会加强我不做这件事情决心。
这妥妥地就是人性的弱点。人总是会习惯性地第一时间维护自己的立场。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没做,我得给自己找没做的理由。「那便是,我其实也没那么想做」。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即便我还没开始做,但是我在给你说明我要做的理由。而且,我也真的会在下次喝酒的时候,想起自己曾经说过的这些理由,从而放弃喝酒。
都是我自己说出来的话,我必须对他负责。问问题的人,如果颇有心计地想要去左右一个人的决定,这是个不错的方法。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母总是会问,你为什么不。而不是为什么要。你为什么不早起,你为什么不学习,你为什么不去运动,你为什么不去跟朋友玩,你为什么不好好听课。那些一个个我自己滋生出来的理由,后来都坚实地维护我不做这些事情的决心。
人类思维,噢,好可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