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标题可能会惹恼许多人。毕竟穷困人口中不乏勤劳努力之人。
从前,计划经济下,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面前,实在精疲力尽扛不住而想方设法逃避的人被斥责为“二流子”,懒汉。顶着好吃懒惰的帽子,家徒四壁,穷的很。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供应逐渐丰富起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解决温饱后的致富之路,却与身体的人懒惰无关,更多的是思维的停滞和落后。
方向不对,方式不妥,越努力则结果越差。
战术上的勤奋可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但摆脱不了贫困。
整天捧着书本背单词,但是外语单词仍记不住。也是由懒造成的。
如此,勤奋的学习,怎么会是懒惰?
没错,就是懒惰。学习是深入思考的结果,失败的学习方式是把脑力劳动转变成体力劳动,貌似刻苦,实则道路已走偏。
大脑喜欢偷懒,背单词止于背单词,没有深入思考,要记住是件很难的事。
因此,许多成功人士开发出许多学习方法和课程,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背单词阶段,而是在记单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如延伸出谐音、场景、具体的应用、与汉语的对比……等。
例如: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看一看钱钟书的译文:目的正,则手段之邪亦正。
是不是很震撼。
译文不只是单词+语法,洋味十足的罗列:“结果证明手段是正当的”,那样被机器取代就为期不远了。
英语惯用主谓宾结构,也为这个结构所限,译文不考虑汉语对仗结构的(话题+结论)表达方式的习惯而原封不动的照搬,则显得不伦不类。一是因为学识不够;二是因为懒于思考。
如今的大学教授就有敢于与机器比高低,不麻烦大脑的深入思维能力,而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把中山大学译成双鸭山大学……
他们善于把有限的思维能力用于更能表现和赚钱的地方,不会纠缠于一词一句的得失,毕竟深入思维太辛苦,回报又低周期又长。
但是,做为普通人,其实图轻松走捷径,付出的时间精力更多,浪费的更多,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反过来多学习打击更大。
任何学科对初学者来说,绕远路最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