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猫腻

作者: Apple小宇宙 | 来源:发表于2019-08-29 19:37 被阅读0次

    超市为什么要经常搞大减价活动呢,是为了让利消费者,做慈善吗?当然不是,超市是要盈利的商业机构。

    那是像互联网企业那样,经常要靠降价、免费来吸引流量吗?看着也不像。因为超市一般来说都是做周边居民生意,大减价虽然会吸引一些人,但其实还是周边那些居民。搞再多次的大减价,也没有根本性的战略价值。

    那超市为什么还要搞大减价呢?

    最近我看到《卧底经济学》上的一个解释,很有意思——是为了让消费者犯迷糊。

    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并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的博弈,其实还有信息博弈,就是比比看谁清楚,谁迷糊。

    信息博弈一出来,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商家赢得了信息的控制权,消费者对这单交易的信息不大了解。

    比如飞机票价格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有兴趣,下次坐飞机时可以打听一下四周乘客的票价。差别之大,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有的好几千买的,有的是几百块买的。我有一次坐飞机就是这样,我打听了一下,和我同舱位的人,有的人居然只用了我一半的价格。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不好意思这样对陌生人问来问去。很好啊,商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只要消费者互相之间信息隔绝,商家就会对我们启动一种策略,叫价格歧视,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但是第二种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就频繁出现了,就是消费者通过信息技术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

    举个例子,美国保险公司的产品价格,过去差别很大。因为投保者要通过保险推销员了解价格,但是不可能去面谈很多推销员,遍查各家保险公司的报价,那太麻烦了。你嫌麻烦,那保险公司实施价格歧视的机会就来了。

    可是互联网出现以后,投保者可以方便地在网上比较不同保险公司的报价。这样一来,价格就变得非常透明,保险公司就很难实施价格歧视了。保险公司之间要竞争,价格就变得越来越低,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

    你看,互联网就是给消费者赋能,让消费者更多的掌握信息博弈的主动权。“亚马逊”曾经在美国市场玩过一招,根据消费者网上的浏览和购物记录,推测出消费者的价格底线,然后同一种商品对不同消费者报不同的价。

    这一招后来被人发现,大家群起而攻之,舆论压力之下,“亚马逊”不得不宣布停止这种做法。你看,群众通过互联网一串联,商家就老实了。

    那商家想要反制消费者,有没有办法呢?也有,比如开头说的例子,经常搞大减价。

    你想,超市总想多赚钱。如果商品价格总是很高,长期看,消费者就会对你形成印象,你这家太贵,就不来了,这是自杀。如果商品价格总是很低,总是在打价格战,长期看,你也没钱赚,这也是自杀。那怎么办呢?

    经常搞大减价啊。

    故意让商品价格不稳定,让消费者犯迷糊,搞不清楚你的价格是普遍比较贵,还是普遍比较便宜,无法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样一来,商家就又有了信息博弈的主动权,就好做各种手脚了。

    超市的大减价也不是简单地全面降价,而是有升有降。你赶着大减价去买便宜货,虽然省了钱,但顺便买回来的其他东西,没准是涨了钱的,只不过你没注意到而已。

    更进一步的招数是,超市平时定的价,其实是高价,所谓大减价,其实只是恢复了正常利润而已。这种招数,单独拿出来用,很容易被识破,但混在几百种价格变来变去的商品中,顾客就防不胜防了。

    现在你知道了,超市的定价策略其实是个“经验含量”很高的事,是技术活,不同超市经营水平的高低,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实话说,除非花很大精力去记录和比较不同超市、不同时间、多种商品的价格,否则你基本上跳不出商家的手掌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市里猫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ewectx.html